浅论现代历史理性的遗落与重拾(2)
2016-05-28 01:09
导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历史剧的泛政治寓言化叙事已经蔚为大观,形成了“明君戏”(如《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康熙微服私访记》等)、“清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历史剧的泛政治寓言化叙事已经蔚为大观,形成了“明君戏”(如《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康熙微服私访记》等)、“清官戏”(如《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一代廉吏于成龙》、《李卫当官》等)、“重农戏”(如《天下粮仓》等)、“盛世戏”(如《唐明皇》、《汉武大帝》和取材于“康雍乾盛世”的剧作等)等几个基本类型。在这些历史剧中,诸如国家至上、民族复兴、强国盛世、改革除弊、反腐倡廉、以民为本、重农兴农等关乎国运民生的主流政治观念都得到反复表现,构成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全方位隐喻,在当下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建构着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寓言。
二、消费与教化:历史剧泛政治寓言化特征透视
当前内地历史剧的泛政治寓言化倾向,固然与
中国古代史剧“以史为鉴”、“垂鉴来世”的主流观念根脉相通,但是影响更为直接的还是20世纪初以降中国现代历史剧的民族-政治寓言化传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已经认识到
戏剧强大的文化普及功能:“
戏曲者,普天下人类所最乐睹、最乐闻者也,易入人之脑蒂,易触人之感情。”“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因此,他在提出三项“文学革命”主张的同时,又提出了五项“戏剧改良”的主张。其中第一条“宜多新编有益风化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