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艺术教育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2)
2016-06-15 01:01
导读:然而作为一个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大师,达·芬奇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的众多科学设想和发明正是缘于他具有艺术家发散性的思维和敏锐的创造力;所
然而作为一个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大师,达·芬奇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的众多科学设想和发明正是缘于他具有艺术家发散性的思维和敏锐的创造力;所有的奇思妙想和发明创造都得益于他那精道的绘画基础;他的画作之所以永恒是因为里面包含了太多的科学元素。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科学家要学点艺术,艺术家要学点科学,因为艺术是科学的血脉,科学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境界。
时至今日,科学与艺术的融通,应该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它已不单在较高层次上广泛进行,而且逐渐在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设计在这一进程中,无可厚非地担负一部分义务。
二、教育的状态
1.教育商品化之商榷
教育如果已经被当下的市场归为一种另类的商品,那么它的本质绝不该是以谋实利为动机,教育的根本课题是在于说明和回答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当怎样度过这些人类最重要的问题。先把实利作为动机和目的,在当下或是将来,都不是教育应当有的状况。
为什么把教育沾染上功利主义色彩一定是可悲的事情呢?“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端:一是学问成了
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身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尊严的丧失。”鉴于此种情况的后果,教育无论如何都要恢复其原来的宗旨,即学问本来是为了阐明人类的基本生活和存在的根本,而教育则是要把这种学问传播开去。
艺术教育是设备条件和成本都很大的教育,比如重型乐器成本、一对一教学成本、排练场地和训练需要成本、材料和设计成本、演出成本等都决定了不断的经费投入,于是大投入换来大收益似乎理所当然。但艺术教育的正确目的,也不能只图利益,也许我们更贴近生活,也许我们有理由功利,但艺术教育仍旧应该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2.设计教育能够传授什么
艺术设计教育不像其他领域的教育,能够传授什么。它并不一定能保证培养一个好的或不好的艺术家,因为在我们看来,那是每个人自己的发展。它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更清醒地理解自己,鼓励他们尝试前人未曾尝试过的。
美国高中生将要毕业,会收到许多大学寄来的广告册,吸引招考。各大学有自己的校史、传统、主张。例如纽约“新派大学”,就是“二战”后由一群左翼自由知识分子创办,旨在教授“二战”后新的文化与政治理念,并开放给“二战”或越战退役的青年士兵,以及意识形态比较自由激进的人。而哥大、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老牌名校则宣传各自悠久的教学宗旨。总之,高等教育没有国家规定而划一的所谓“教育目标”。
在艺术学院学习也许就像服兵役,在20岁左右的年龄在这里呆上一段时间,即使今后不想或不能成为艺术家,但至少学会怎样看待问题,如何进行交流,如何看待不同的人。所以,艺术学院绝对不是制造艺术家的地方,它只是起到激发个人思维与培养的作用。
所以,我们现在所追求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