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育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1)(2)
2016-06-18 01:01
导读:二、声乐的听觉思维 歌唱的形象思维是以听觉表象为思维材料的,歌唱者依靠大量积累的声乐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声音形象。著名声乐教育
二、声乐的听觉思维
歌唱的形象思维是以听觉表象为思维材料的,歌唱者依靠大量积累的声乐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声音形象。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说过:“歌唱一首新曲子,首先,要看谱子,在心里唱,在没张嘴之前,自己的耳朵已经听到了,哪儿该怎样用嗓儿,哪儿该怎样处理,都要在这时基本解决掉。”听觉表象是歌唱形象思维的基础。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对自我声音的判断能力的形成,是依靠综合传导听觉途径来获得的。听觉能力的培养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培养学生对优美声音的“倾听”能力,诱发学生对优美声音的想象与追求,去感悟演唱时高低声区的统一、音色的统一、字音处理的统一,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歌唱声音的最佳位置。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听觉控制演唱技能,并通过听觉仔细倾听作品的音乐语言。歌唱者只有通过客观听觉感知的获得并形成正确的声音观念后,才能在歌唱过程中通过自己主观听觉的心理感受,歌唱出客观听觉心理感受的声音效果,才能运用发声技巧歌唱出正确而优美的声音。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造艺术美的过程,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三、歌唱中的情感思维
声乐演唱不仅是有音调的声波运动,而且是通过情感的注入引起深层心理体验,赋予无生命的形式为有生命的活动。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情感想象也是不可缺少的。任何创造性想象都包含有情感因素。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作品的理解、体会,在内心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音乐家贺绿汀说过:“好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也就因为它有真实的情感。”门德尔松也曾说过“……只有歌曲才能告诉人们同一的东西,唤起同样的感情……”⑧学生在声乐演唱中,首先要对声乐作品中的情感内容有丰富的想象,通过音乐语言表现作品的喜、怒、哀、乐,来传情达意,感染观众。明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之曲……虽腔极板正,喉舌齿牙极清,终是第二第三等词曲,非登峰造极之技也。”⑨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如唱《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中“……湖上北风呼呼地响,舱内雪花白茫茫……”时,必需想象出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穷苦人在雪中缺衣少食的惨凉景象,感情悲愤,歌声如泣如诉,歌者应自己先感动,然后才能感动观众。因此情的想象对声乐演唱尤为重要,对学生情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手段。有了“情”的想象,可使思维主体沉浸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创造出优美动听的唱腔,付出的情感越多,思维过程中创造成分也会越多。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张雪莲
歌手应重视自身音乐素质的培养
关于汉斯立克的“音乐的情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