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在“巴洛克”音乐星空下的一颗明珠(1)(2)
2016-11-30 01:02
导读:由于《弥赛亚》的创作是根据圣经故事改编,亨德尔在创作中必然以不同的咏叹调表现各个圣经故事内容。因此,要唱好这部鸿篇巨著,深入地分析与表现
由于《弥赛亚》的创作是根据圣经故事改编,亨德尔在创作中必然以不同的咏叹调表现各个圣经故事内容。因此,要唱好这部鸿篇巨著,深入地分析与表现方式的适时调整,是正确把握作品风格的基础。
二、在“英式”语境下的圣咏之歌
亨德尔本人是一位“国际型”作曲家,早年留学意大利,风格成熟于英国。其个人音乐风格的成型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在他的声乐作品中体现了多重的音乐流派与风格,既有意大利拿波里乐派的热情奔放,又有法国音乐的华丽辉煌以及德国音乐中的严肃思考。
《弥赛亚》综合了上述多种音乐元素,亨德尔的这部作品并非是为教会创作,而是为了响应爱尔兰贵族们的要求所创作的一部时间仓促的商业性、娱乐性较强的对外演出的作品,尽管亨德尔本人的英语水平极为有限,歌词仍采用英语。当这部作品一经问世,就使清唱剧与英国人拉近了距离,这种做法受到了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广泛欢迎,在英国的上演取得巨大的成功。声乐艺术的主要特征,是音乐同语言的结合。做到“字字清晰、声声入耳”是每一位演唱者对于歌唱艺术的准则。但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语言,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好像当我们欣赏德国歌唱家、艺术歌曲大师菲舍尔·迪斯考的演唱与世界著名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的演唱早,虽然二位大师的演唱都在向听众们表现极富魅力的音乐表现与演唱,但由于这两位大师所使用的本国语言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差异,二人的咬字韵腔也是绝然不同的。演唱这部作品的咏叹调之前,建议预先使用一种清晰、响亮而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嗓音,大声朗读英语原文细细体会英语中的咬字特点,使之更为适用于歌唱。同时,大声地朗读歌词内容,有助于帮助演唱者加深对内容理解,化歌词为情感。通过大声诵读原文歌词,仔细研究词语中所包含的韵母连接和元音保持,理解词义,体会情感。要有意识地分析、区分英语与德国语音体系、英语与意大利语音体系声乐作品的异同,做到原汁原味、古色古香。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巴洛克”音乐风的标志性符号——“花唱走句”
在《弥赛亚》中,亨德尔运用了巴洛克时期典型的歌曲发展手法——“花唱”,以此表达出“巴洛克时期音乐至高无上”的艺术理想。歌曲中某一诗句、词组或单词的一再重复,使歌曲的音乐旋律可以由作曲家任意扩展,从而形成“花唱”。例如,阶梯式的旋律扩展或旋律与伴奏部分的相互“追逐”,就是这种“花唱”的表现形式。有时,一个单独的音节处在一串富于表情的旋律音符中,原词的词义在伸展时,有可能已到了难以辨认的地步,这就要求演唱者使用娴熟的“花唱”技巧,使所有的旋律音符在自由延续之中,保持词义的连贯。
无论是男高、男中音声部还是女高、女中音声部的咏叹调,模进式的“花唱走句”随处可见。

如同巴洛克时期建筑精心制作的旋涡饰物,显示出了没有一处不加修饰的充沛精力一样,上例华丽的“花唱”旋律,使音乐处于不断模进、扩展的状态,音乐的情绪逐渐高涨,当这种奔放的力量消耗殆尽时,歌曲也就戛然而止了。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胡波 唐健梅 谷穗
音乐疗法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干预作用及方法
高师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