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与政治之间:里芬斯塔尔的电影美学(1)
2016-11-27 01:03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在艺术与政治之间:里芬斯塔尔的电影美学(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2002年8月,德国电影导演、摄影家莱妮·里芬斯塔尔再次成为了西
2002年8月,德国电影导演、摄影家莱妮·里芬斯塔尔再次成为了西方新闻界与评论界的注意中心。这一年的8月22 日,是她的100岁生日。一般来说,对于已成人瑞的名人,媒体往往会以一种相当的敬意来对待。但是,她却没有能够获得这份起码的尊敬。许多媒介仍然对她与纳粹合作的过去抓住不放。原因也许无它,就是因为她自己作为一个为纳粹张目,受希特勒宠爱的导演,至今没有作出过令人可以接受的忏悔。她总是在为自己开脱,为自己辩护。因此,媒体对她紧盯不放并报出新料(在拍摄电影《低地》时做配角演员的来自纳粹集中营的60名吉普比赛人在拍摄完毕后全部被关入奥斯维辛并几乎全部死于非命)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让里芬斯塔尔的一生为之享受荣耀与屈辱的,其实就是她拍摄的两部为纳粹宣传的电影。而且,真正让她在电影史上留下名字的的电影也许也就是这两部电影。那就是《意志的胜利》与《奥林匹亚》。 《意志的胜利》是里芬斯塔尔于1934年纳粹在纽伦堡召开党代表大会时拍摄的影片。在拍摄这部影片时,个性强悍的里芬斯塔尔不惜冒着与主管纳粹宣传的戈倍尔闹翻的危险,坚决按照自己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解与电影美学观念,以一种集艺术性与记录性于一体的凌厉风格记录了夺取政权不久的、自命为德国救世主的气焰嚣张的纳粹党代会的全过程。 在拍摄《意志的胜利》时,里芬斯塔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强势作风。凡是与她的美学要求冲突的事物,不管作为影片的内容来说有多重要,都会被她加以毫不留情地排除。电影中的所有画面都要确保在最美的光线下、最美的角度下拍摄。而为了获得这种理想的画面,她不惜动用几十台摄影机从各种角度一起拍摄,然后再从以这种方式拍摄到的大量胶片中选择画面。她从长达十七万英尺的胶片中剪辑出了这部电影。里芬斯塔尔对电影节奏与动感表现也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在视觉表现上酣畅淋漓的作品。旋律、节奏、动感之间的衔接、转化可谓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而由不断变化的画面所生成的节奏感、高翔与陶醉的感觉成了她的电影的基调。里芬斯塔尔也擅长运用静止的画面,使其作为停顿休止符收到一种嘎然而止的效果。纳粹主义思想在她的壮观画面的演绎下,变成了一种令人陶醉的视觉幻想曲。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她受了纳粹思想的影响的产物,倒不如说是被大会现场的那种法西斯狂热与陶醉所催生出来的产物。里芬斯塔尔用摄影机这个工具,在大会现场与法西斯主义的狂喜共振并将其升华为一种法西斯主义的视觉美学。这部电影也成为电影史上的一部成功地将政治活动艺术化的经典之作。 里芬斯塔尔在她的一本写于1935年《德国党代表大会的内幕》的书中不无得意地说,纽伦堡大会“不是作为一个壮观的群众集会而构思的,而是作为壮观的宣传性影片而设计的……所有的形式,以及游行、阅兵、群众队伍,背景的礼堂和运动场的建筑设计都考虑到要为摄影机提供便利。”正如苏珊·桑塔格所指出的,“事件不以事件自身为目的,而是作为影片的背景而安排的,从而使影片呈现出记实性、纪录片的特性。” 里芬斯塔尔的艺术“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在法西斯主义的控制下,“真实性”的呈现是完全按照另一种逻辑被指派实现的。 《意志的胜利》宣传纳粹是战败德国的救世主,鼓吹民族主义的“民族共同体”的纳粹理想,这当然受到了希特勒的激赏。里芬斯塔尔也因此奠定在德国电影界的女王地位。希特勒深知宣传的力量,而且对电影也极为重视。当他看见里芬斯塔尔的影片后,可想而知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不可否认,曾经有志于成为一个艺术家的希特勒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在宣传方面的所需。他在《我的奋斗》中曾经公开表示:“宣传效果的大部分应该诉诸于人的感情,必须把诉诸所谓的理性部分控制到最小。我们不能对大众要求过分的理智。大众的感受性非常有限,他们的理性不足。然而,忘却的能力却很强。基于这样的事实,为使宣传富于成果,必须抓住要点,直到最后一个大众能够理解口号为止,不断地重复口号。”显然,里芬斯塔尔的这种高亢的、煽情的影像风格正合希特勒的胃口。他需要这种以亢奋、狂热的视觉形式使人在目不暇接的影像面前无暇分心他想,通过电影对大众进行政治催眠。如今,能够实现这种催眠的人就在眼前。里芬斯塔尔是第三帝国中最能领会他的政治意图的电影人才了。而里芬斯塔尔也确实有着很高的领悟力。她对希特勒的审美趣味与政治目标可说是心领神会。在当时的德国,也许只有里芬斯塔尔能以这种无与伦比的壮观画面为纳粹的主张作出最有成效的注释。 无怪乎纳粹宣传头子戈倍尔对于《意志的胜利》给出了如此的评价:“这是去年制作的电影中最杰出的作品,就反映现实这一点来说,我们认为这是部与现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电影。这部电影通过令人耳目一新的各种场面,描绘出了我们政治活动的成果。它将我们总理的伟大展望加以影像化了。因了这部电影,总理才第一次在银幕上被以最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加以描写。此外,这部电影成功地摆脱了陷入简单宣传的危险,将我们伟大时代的激越的旋律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值得注意的是,戈倍尔对于“简单宣传”的警惕。这表明,纳粹思想在一段时间里大行其道,是与其注意“摆脱陷入简单宣传的危险”的努力分不开的。 而本雅明也已经觉察到了纳粹的蛊惑宣传的危险性。他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最后一句话是:“法西斯主义谋求的政治审美化就是如此,而共产主义则用艺术的政治化对法西斯主义的做法作出了反应。”相信此话所指的“法西斯主义谋求的政治审美化”包括了里芬斯塔尔的电影在内的法西斯艺术。 如果说《意志的胜利》在给纳粹上台造势上大获成功的话,那么《奥林匹亚》则是给纳粹政权的国际形象进行形象包装了。《意志的胜利》的成功使得里芬斯塔尔获得了拍摄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政治保证。这一次,里芬斯塔尔以她特有的形式主义美学手法,为纳粹德国打造了一个热爱和平的假象。《意志的胜利》的宣传对象是对内的,需要用影像赋予一种合法性。而《奥林匹亚》的对象是国际公众,它同样希望获得一种国际承认,一种国际合法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陷入了一个崩溃性的局面。通货膨胀,经济破产,物质极度贫乏。这种混乱的社会形势,给纳粹的上台提供了机会。而在1933年纳粹上台后,它也的确竭尽所能解决包括失业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使得整个德国社会的局势有了一定的好转。然而,在1936年,当时的德国虽然刚从战争的失败中稍稍喘过气来,但是仍然有着几百万的失业者。纳粹上台所造成的国内外局势的震荡,仍然令外部世界感觉纳粹是否能够根本稳定局势。国际社会也相当怀疑德国是否拥有举办奥运会这样的大规模体育盛会的能力。就是在德国国内,也有要求停办这届奥运会的呼声。 本来希特勒在上台之前对于举办奥运会并不热心。在1932年,当希特勒还没有掌握政权时,他攻击奥运会是“犹太人与共济会的发明”,声称在“在民族社会主义统治的德国,是不会上演这个受到犹太主义玷污的丑剧的”。然而,一旦他在1933年上台后,态度就发生了根本变化。1933年10月10日,在以戈培尔为首的纳粹大员面前,希特勒发出要求说,要通过奥运会明确展示德国的“文化成果与实力”。显然,希特勒从国际社会的怀疑中看到了一个证明纳粹上台的合法性的机会。在他看来,没有比利用柏林奥运会这个盛会再好的机会了。希特勒要利用体育来证明纳粹德国的成就的动机是可以想像的。如果奥运会举办成功,就可以抑制国内外的不满与反感。对他来说,柏林奥运会其实是一个生死悠关的政治机会,因此也当然成了他的最大最重要的国家工程。奥运会,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体育活动,它是一个意识形态装置,一个政治形象工程。通过举办奥运会,希特勒一可以解决当时还没有解决的失业问题,二可以改变纳粹的国际形象,扭转国际论对于纳粹国内政策尤其是犹太人政策的批评,三可以从自己的立场来使之变化成一个为自己设立的盛大节日,并通过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来巩固自己的合法性。对于一直宣传雅利安人优越论的希特勒来说,举办奥运会还正好可以把同是金发碧眼的古代希腊人与德国人联系起来,并进而将雅典文化与第三帝国文化联系起来。而反过来,这种联系的反面可以暗示犹太人的劣等种族,在此传承关系面前失去其合法性。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里芬斯塔尔接受了拍摄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的任务。不,是她自告奋勇要拍摄的。在战后她以《奥林匹亚》是由她自己开设的公司拍摄为由,为自己为纳粹服务开脱。然而,事实证明,那个公司只是一个傀儡公司,因为纳粹“考虑到政府自己出面当制片人是不明智的”。 1936年8月,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柏林开幕。在整个运动会期间,为拍摄这部电影,里芬斯塔尔以纳粹国家机器为后盾,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择手段地展示纳粹的美学意识。里芬斯塔尔为拍摄这部电影动用了当时德国最好的电影制作人员,一共用去了40万米的胶片。她把在拍摄《意志的胜利》时积累的拍摄大场面的经验作了更为铺张的发挥,再次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体现纳粹唯美主义的经典之作。她带领庞大的拍摄队伍进驻赛场,以高速摄影机、水下摄影师、长焦镜头等当时的先进设备,大张旗鼓地展开拍摄。为了获得表现动态的新颖角度,她甚至不惜冒着妨碍比赛的批评,在场地上开挖沟槽,把摄影机埋入地下,以仰视的角度拍摄运动员。她还租赁飞机进行航拍。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银幕艳史》———女明星作为中国早期电影文化的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