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艺术论文商品论(3)

2017-02-17 01:02
导读:比如艺术价值实现方式的独特性、艺术产品的文化转换与沉淀、价格与价值的严重错位与背离现象、艺术品的现实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关系等,很难用一两句
比如艺术价值实现方式的独特性、艺术产品的文化转换与沉淀、价格与价值的严重错位与背离现象、艺术品的现实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关系等,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都需专门撰文论述。但艺术商品的价值,最终还是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由生产这一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决定的。
  最后,艺术商品有着与一般商品共同的、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
  艺术商品,归根到底是社会化分工的产物。经过原始人类的长期积累,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也就出现了交换,又因交换刺激了人们尽量多的去占有社会财富的欲望。于是,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就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多的生产所擅长的劳动产品。然后,通过交换,换回个人想要的东西,达到聚敛财物的目的。正是这种利益的驱动,使得一部分掌握艺术劳动技能的人从物质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成为职业艺人,专门从事艺术产品的生产。他们进行艺术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享用和占有这些产品,而是为了进行市场交换,通过交换换取生活的物质必需品和用于艺术再生产的物质资料,达到积累资源、扩张经济实力、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力量是社会化分工的直接动因;艺术创作职业化,是艺术商品赖以发展的社会基础。从我国历史上看,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比较迟缓,所以,艺术的职业化进程也相对缓慢,到唐朝“安史之乱”后直至北宋中叶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社会化分工,职业艺人出现,一方面促进了艺术市场与艺术产品交换的蓬勃兴起,另一方面也迅速提升了艺术的创作水平,艺术的繁荣发展也驶上了快车道。
  总而言之,艺术产品作为商品,是一种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现象,对这种现象,我们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否认,应该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市场交换是艺术品是否商品的重要前提;承认艺术产品的商品性,并不等于否认艺术另一方面的价值和作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
  以上是从商品的共性方面对艺术商品进行分析,但是艺术产品毕竟是一种精神劳动产品,与一般物质商品相比,它具有独特的质的规定性。如果忽视这个问题,我们同样会陷入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理论和认识误区。
  (一)与一般商品相比,艺术商品的消费结果不同;艺术的消费过程是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的转换过程  —般物质商品的消费,是以该商品的磨损、消耗、转移或是灭失为前提的;只有当该商品被全部损耗或灭失,或是转移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后,它的价值才能全部实现。换句话说,一般的物质商品,其使用价值一旦丧失,其价值也就随之丧失。它的价值总是跟它的物质外壳形影相随,同生共灭。比如,我们购买一只杯子,它的价值的全部实现是以破碎为前提的。杯子一旦碎了,它也就不在有什么价值。而艺术商品则不然。它的消费过程,实际上是实现了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的转换过程。在艺术消费过程中,我们总是选择其中那些有益于自己精神需要的东西,经过反复的品味、咀嚼、消化,以记忆、联想、类比、推理等形式存储于人脑,形成一种文化沉淀或精神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 影响 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时这种文化沉淀会深入骨髓,嵌入灵魂,成为人一生行动的指南和与人、与社会交往的准则。尽管作为商品的物质外形已经消解,但它的价值却一直在延续着,有时甚至还呈现出扩大和膨胀的态势。例如,我们购买一部文学作品,作为作品的物质形态——用纸张印刷、装订成册子的出版物,它无疑是一种商品形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一天会腐烂掉。而当我们阅读作品时,一旦作品中的文字变成形象时,其商品意义就会退居为次要方面,我们更为关注的是人物、故事、悬念、情感、伦理等,从物质到精神的转换过程也就开始了。艺术产品的这种强大的社会功能,是任何其他商品所不能比拟的。20世纪50年代,我国流传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红岩》等,影响了一大批热血青年,奠定了他们终生的事业基础和人生道路。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党和国家文化主管部门才一再要求艺术产品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12下一页[next]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 艺术 消费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消费者的再创作过程
  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其“用”的指向性是相对稳定的,使用方向不会有大的变化,购买后只需按产品说明使用即可,无须画蛇添足的再另外加以重新改造。而艺术商品则不然,如果不经过消费者的再创作过程,它的使用价值就无法体现,消费也就不能完成。无论是直观的视觉形象(绘画、造型艺术、舞台艺术、影视等),还是文学及听觉形象(小说、诗歌、 音乐 等),都离不开消费者的再创作过程。所不同的是,前者在消费、鉴赏过程中,主要借助于 分析 、推理、演绎、判断等抽象的逻辑思维 方法 ,后者则主要借助于联想、想像、情感、体验等形象思维方法,二者是一个逆向互动的活动轨迹。
  由于再创作过程需要以消费者自身的 社会 阅历为基础,又由于艺术产品是思维、创造、 历史 、文化与评判的凝结,蕴涵和携带着非常丰富的社会信息量,使艺术消费的结果呈现出复杂的、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突出的表现是:不同人欣赏同一部艺术作品,会由于地域、种族、文化程度、鉴赏水平、审美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得出不同的结论,产生不同的效果(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个人欣赏同一部艺术作品,也会因为时间、心境、情绪、精神状态等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体会。
  (三)艺术价值与价格的严重背离及错位
  一般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 影响 ,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能够近似的反映产品的价值。艺术产品以商品形式出现后,却常常出现价值与价格间的倒挂现象,有时甚至十分严重。如马克思在《剩余价值 理论 》一书中提到的弥尔顿出于“同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的《失乐园》,只得到了五个英镑,而忸怩作态的流行歌星的几分钟的低劣演唱,报酬却动辄数万元,其价值与价格的背离程度,是何等惊人!这种现象的形成,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对优秀艺术作品价值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有时甚至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二是在市场交换的环节,艺术家的劳动常常被艺术掮客和出版商人无情的刻意剥夺了。三是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作品,有时与居于统治地位的主导思想发生冲突,其价值暂时得不到正常的实现途径。因此,在讨论艺术品的价值时,经常出现截然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恐怕这也是人们否认艺术的商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但是,这种现象毕竟是暂时的,真正具有较高价值的艺术作品,
上一篇: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