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2)

2013-05-15 20:29
导读: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能够促进发展、进步和劳动力就业。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由当初的专科转型过来或是由若干个中专联合

  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能够促进发展、进步和劳动力就业。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由当初的专科转型过来或是由若干个中专联合组建而成,因此不免多多少少都留有以前办学的痕迹,学校以前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大多沿用专科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在课程设置上,忽视就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性,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落实不到位。
  
  三、高职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策略
  
  1.完善政府导向机制
  高职教育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就必须重视校企合作,这也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从国际经验来看,政策因素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支持是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第一推动力。在中国这样一个以政府为改革和发展主导的国家,国家的、政策的支持将会成为推动我国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强大动力,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出发,要完善高职教育的政府导向机制,需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宣传和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
  2.建立校企双方利益驱动机制
  要想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取得合作的成功,就必须找到双方利益结合点,才能达成持久、稳固、有效的校企合作。首先,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使之能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其次,建立企业优先选才制度。企业都希望自己雇用的员工是非常优秀的。对于企业来讲,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获得优先录取优秀学生的权利。第三,建立校企人才共享制度。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实现人才共享。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旅游业一线的优秀业界人士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提供来自旅游界的最新行业动态和管理思想,协助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课程的设计等工作。同时,学校的教师也可以深入企业,协助企业组织讲座和培训等活动,帮助企业员工开拓视野,更新服务和管理观念,为员工提供岗位和攻读学历等培训,使其能够更加胜任自己岗位。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3.加快“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知识运用实践能力,是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指导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可分为学校自己培养和到企业聘请技术技能型人才两种形式。一方面,学校要坚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全面合作,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厂矿企业开展科研合作,或者参与厂矿企业的生产设备管理与技术改造工作。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锻炼和造就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学校定期聘请企业的技术顾问、专家、中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上课。
  4.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高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是指:首先,根据人才需要,分析就业市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再根据目标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能、职业规范和职业,推出所需设置的技术核心课程,最后,由技术核心课程推出所需的基础课程。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应始终坚持就业这一导向,牢牢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把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就以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目标实质上是充分考虑了高职课程体系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也充分考虑了人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通过高职的课程体系多元整合,形成以应用型、复合型为特色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让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丹.以产学研结合搭建旅游人才培养的平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5]陈学春,叶娅丽.论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上一篇:探讨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