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软实力探讨(3)
2013-07-11 01:19
导读:除了西方旅游者支持他们,他们在与一切人为敌的过程中心力交瘁。 历经2000余年的开发,伊富高人创造了水稻梯田,成为世界遗产后的十余年间水稻梯田
除了西方旅游者支持他们,他们在与一切人为敌的过程中心力交瘁。
历经2000余年的开发,伊富高人创造了水稻梯田,成为世界遗产后的十余年间水稻梯田便濒临全面危机。症结何在?2007年,伊富高议员索罗门·库噶拉沃对尾随西方专家组前来采访的中国记者说:“如果世界遗产委员会为了保护原始景观而让伊富高人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我们都不会答应。我们不能像博物馆陈列古董似地陈列原始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发展,需要与现代社会同步。梯田是伊富高人的骄傲,它是我们文化与传统的根。目前,原始农业生产无法满足伊富高人的物质需求,因此我们不得不忽视甚至放弃梯田。”他表示,“欢迎世遗委员会保护梯田,但同时,应该允许当地发展经济,向现代化迈进。”
印第安人的遭遇和伊富高人的遭遇分别反映了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西方直接控制范围内和直接控制范围外以及强势政府背景和弱势政府背景下,西方旅游文化空间建构模式的运行机制和它对非西方旅游软实力的颠覆作用。从中我们至少可以发掘出三层隐含着的意义:第一,西方旅游者反客为主的单向度旅游文化空间建构模式违反了旅游目的地旅游软实力以主为主,以目的地真实的日常生活为
理想景观的文化结构模式,也违反了追求帕累托改善的旅游软实力博弈模型,是主客冲突的根源之一。第二,西方内部的旅游软实力结构模式中隐藏得极好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延伸到西方以外时便暴露了出来。而各种需要大量财政预算和外来补贴才能生存的“原生态”景区,是有闲阶级将公共资源偷换为自己的休闲资源,并绑架公共税金的产物。第三,以赛义德的东方学为代表的,反思西方现代性的后现代景观理论可能走得太远,东方不可能绕开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的现代化命题,直奔信息化、乡土化与社群化的后现代景观主题。过犹不及,后现代景观理论极可能正在导致另一种基于理论认同的主体错位、权力错配和话语暴力。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4 中国现代旅游软实力的迷茫
当前,我国正处于1840年以来现代性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蕴涵着一种‘现代化而不西方化’的文化要求,表现了一种民族文化身份的自觉意识,同时也难免带有泥沙俱下的复杂性”。复杂就复杂在,“中国民众之所以产生普遍而强烈的空虚感和各种莫名焦虑甚或无意义等感受,是与现代意义上主体性自我经验的实践场景的缺失联系在一起的。严重些说,中国人其实既没有整体文化自我意识,也没有属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我们虽然看到并开始反感西方文化在自身实践场景,包括旅游文化空间中的殖民,却又无法精准切割现代化、西方化和民族文化身份等宏大叙事,我们迷失在各种西方话语、传统“国学”和消费社会的丛林中,丢失了整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的基础,不能自信地回答“人格同一性”和“自我同一性”等文化主体性问题。
文化主体性是旅游软实力之议程设置和言说框架的前提,没有文化主体性便不可能自信地托出有说服力的日常生活资产;也不可能自如地叙述理想的人生状态,彰显真实的对话机制和开放的多元维度;更不可能自主地设立旅游文化空间的结构性安排,以有效保障旅游文化心理的规范性、旅游文化制度的持续性和旅游文化产品的可靠性。2008年的奥运圣火风波中,绝大多数参与事件的西方普通民众并非心怀鬼胎,欺骗他们的是西方反客为主的单向度旅游文化空间建构模式。在这~模式中,西藏是创世以来未曾扰动的神域,有三两个人寂的僧人坐在石头上发呆,深蕴其中的脱序感、怀旧感和追慕感令人神往。然而如此“原生态”的环境中,居然有人修铁路、盖楼房、建水坝,怎不令人愤懑?2008年的奥运圣火风波,集合了印第安保护区事件中“赶走这个,迁走那个”的残暴和伊富高梯田事件中“应该这样,只能那样”的蛮横。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批判西方“原生态”理论时所揭露的文化“法西斯主义渊源”,在2008年奥运圣火风波中作了一次集中的表演。然而反躬自省,最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反应如此茫然、反击如此无力?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绝大多数参与事件的西方普通民众,也不在西方反客为主的单向度旅游文化空间建构模式,而在于我们自己缺失的文化主体性和迷茫的旅游软实力。我国旅游业“集中力量塑造中国国家旅游整体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事业任重而道远。
5 中国现代旅游软实力的文化主体性构建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从样式上说,我们所需要的文化主体性绝不是民粹样式的,而是指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并在将五千年文明、五十六个民族积淀的真知灼见运用于当下时,能够对其不同于和不适于当前实践的部分进行重构的见识与能力,它讲求和而不同,是自信、理性、包容、激情、本能和反思的综合体,它是日常的又是理想的,与旅游软实力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是旅游软实力的前提条件。
从生成上说,我们所需要的文化主体性绝非悬空虚置、坐而论道的概念,而是在实践中的历史生成。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总是处于多元开放与一体深化的转换更替之中,自始至终在旅游软实力的建构机制与结构模型之间起着减压阀与均衡器的作用。我国文化史上,出现过三次“真理在外”的文化主体性震荡期:第一次是,春秋延至西汉的儒学背景的,认为现实龌龊,真理在“郁郁乎周”的时期;第二次是,晋延至唐的佛教背景的,真经在西天的时期;第三次是,鸦片战争延至当下的救亡图存、崛起复兴背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期。前两次,文化主体性之多元开放与一体深化的转换更替机制运行良好,直接促成了民族文化包括旅游文化的结构性升级。当前这次挑战最大、程度最深,也最需要各个学科包括旅游学界的持续关注。
6 强化中国现代旅游软实力的实践路径
“学术研究也是对未来的预见、构建与规范,是为人类社会立法”,我们应当在科学总结古今中外的旅游软实力经验,深刻揭示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政治逻辑的基础上,通过真实的知识、科学的理论洞察和把握极为复杂的旅游现象,找到有效强化我国旅游软实力的实践路径。
6.1重建我国的旅游实践美学,夯实旅游软实力的价值基础 大学排名
旅游软实力的本源是旅游者“尝试他种人生的深层欲望”,旅游软实力的本体是旅游目的地充满魅力的日常生活,旅游软实力的本质是为旅游目的地所采取的一种旅游实践美学,是旅游目的地所标签的价值观念系统相对于旅游发生地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