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分工历史与现状
2013-08-25 01:05
导读:旅游管理论文毕业论文,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分工历史与现状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内容摘要】不同于以往旅行社业历史研究中以行业规模、经营单位性质、经营
【内容摘要】不同于以往旅行社业历史研究中以行业规模、经营单位性质、经营范围等为标准的阶段划分方法,本文以国务院行政法规或法规性文件在不同阶段对旅行社分工的主要规定为标准,对我国建国以来旅行社行业的分工体系进行总结和回顾,划分出建国以来旅行社行业分工体系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关键词】中国旅行社行业;行政法规;行业分工;历史阶段。【作者简介】张志华,
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译审,治理学硕士,主要从事旅游经济学、旅游企业治理研究对于我国建国以来旅行社行业发展历史的研究,旅游学界长期以来都以杜江《中国旅行社业发展回顾与前瞻》(2003)中的四个阶段为基础,即:1978年至1989年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初步形成阶段,1990年至1994年旅行社业的快速增长阶段.1995年至2001年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的结构调整阶段,2002年至今为中国旅行社业的全面开放阶段。不同于以往旅行社业历史研究巾以行业规模、经营单位性质、经营范围等为标准的阶段划分方法,本文以国务院行政法规或法规性文件在不同阶段对旅行社分工的主要规定为标准,对我国建国以来旅行社行业的分工体系进行总结和回顾,划分出建国以来旅行社行业分工体系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旅行社行业的分工包括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两种类型。垂直分工是指在时间上先后承接、具有互补关系的职能之间的分解。如:某旅行社总社的出境旅游部分分别与航空公司、境外旅行社签订协议后推出了某个出境游产品,以一定的本钱价销售给它的分支社或门市部,这些分支社和门市部加上一定的利润后将这个产品销售给旅行者。在这个例子中,这家旅行社总社负责开发和批发产品,其分支社和门市部负责销售,是产业链上的先后两个环节,形成一种行业的垂直的分工。水平分工是在同一操纵层次上、针对操纵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工。例如按旅游目的地的不同可以将旅游划分为人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大类。在水平分工体系中,旅行社之间的区别在于经营范围的不同。这种分工有利于旅行社的专业化发展,但各种规模的旅行社在这种体系中都力图完成产业链条上生产、批发、零售的各个环节,人力、资金、治理分散,无法实现在整个旅行社行业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和良性竞争。而在垂直分工主导的体系中,实力雄厚的大型旅游运营商利用自身人、财、物的上风,将气力集中于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上,通过从供给商处大批量购买节约本钱,通过众多代理商降低分销经营风险、分摊广告用度,并赢得更大的市场声誉效应。垂直分T体系中众多的旅游代理商则为运营商做代理,无需再考虑质量保证金、产品设计、旅游接待质量等非竞争上风,可以得到无风险的利润,能够扩大供给,专注于最擅长的营销、客户资源的建立与维护。这种以专业化分工为特征的整个行业的垂直分工主导的体系,使得不同规模的旅行社各司其职,有效地克服了因缺乏分工而导致的业务交叉覆盖、混乱竞争等弊端,可以使整个旅行社行业的经营协调有序。本文主要依据国务院行政法规或法规性文件在不同时期对旅行社行业分工的规定来划分我国建国后旅行社行业分工的不同历史阶段。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时期国务院行政法规或法规性文件出台的原因和时机有所不同。为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这些法规或法规性文件中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还有一部分是受行业现实情况的推动而出台的相应的规范措施,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情况使得判定某种行业分工形式的正确出现时间较为困难。本文在划分行业分工历史阶段时,以国家出台的国务院行政法规或法规性文件为标准。在相关法规或法规性文件颁布前实际出现的行业分工萌芽不包括在前一阶段,但是会做出一定的解释性说明。以下是根据国务院行政法规或法规性文件在不同阶段对旅行社的分工规定将我国的旅行社行业的发展分为的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后至1984年,以政府主导下的进境业务的水平。分工、各业务领域内的垂直分工为特征。1978年前,我国只有两家以
政治接待为主的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