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治理系统框架构建研究
2013-09-11 01:34
导读:旅游管理论文毕业论文,生态旅游治理系统框架构建研究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 要:生态旅游治理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系统目标是实现区域
摘 要:生态旅游治理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系统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从静态上看,治理对象包括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全体职员、具有特色的民族民俗宗教文化、其它自然存在物和人工存在物;从动态上看,治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的运动形成态旅游活动。
关键词:生态旅游治理;治理系统;系统分析;决策模式;治理模式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在10多年前被提出后,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治理题目也日益突出。而人们对此仍然采用传统大众旅游治理的方式进行治理。由此,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生态旅游陷进困境。香格里拉腹地迪庆州中甸县作为在我省较早开展区域生态旅游的地区,也同样显示了这个题目。全县客增长速度所料不及,而治理题目也日益增多。例如虎跳先开发后规划的现实,碧塔海景区双线进进的矛盾和碧塔海水面行船的争论,以及门票收进分配的题目等。这些现象所蕴涵的,实在是生态旅游的组织体制、开发及环保等综合治理题目。而传统大众旅游治理对此束手无策。由于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在性质上的差别,以及传统大众旅游治理已不适应生态旅游的现实,更鉴于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具有脆弱性和治理失误造成损坏的不可修复性,有必要构建生旅游治理体系,以适应生态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生态旅游作为一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生态游的性质和般治理理论出发,以中甸县的生态旅游为范例,用系统的方法在理论上构建生态旅游治理系统框架,并部模拟应用,以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抛砖引玉,引起有关专家深进研究这一题目。生态旅游治理的概念当个区域把旅业确立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时,旅游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取决于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作为另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而生态旅游治理则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保证。所谓生态旅游治理,就是对生态旅游活动的治理。即对生态旅游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生态旅游活动是指生态旅游系统各因素及因素之间相互关系运动的表现。生态旅游活动可概括为以下七个主要内容: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1.旅游活动:游客以观赏自然景观为目的的旅游过程。
2.保护活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以防止其变异的活动。
3.开发活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活动。
4.服务活动: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为游客提供相应服务的活动,包括提供住宿,餐饮,旅行代理,导游,翻译,游览娱乐,购物等服务的活动。
5.行政活动:指为规范旅游活动使其有序的政府治理机构的活动。
6.营销活动:指为招揽游客或倾销生态旅游产品而开展的活动。
7.治理活动:即对生态旅游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治理职能的执行过程。实在,一切涉及生态旅游的活动都属生态旅游活动的范畴。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较,具有三大特征,即: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谋富旅游地社区居民;从而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形成整体。这些特征反映了生态旅游的本质。并使得生态旅游治理与传统的大众旅游治理也呈现出本质的差别。事实上,传统的大众旅游治理在本质上是企业治理与行
政治理的综合运用。这种治理模式把景区作为一个企业或是社会福利机构(例如城市公园),在开发治理上尽其所能寸土寸金。在组织治理上,一包了之,收取承包费。这种治理模式对于城市景区或人工景区而言,或许行之有效。但对于生态旅游来说,却是灾难性的。而遗憾的是,碧塔海景区的游船项却是采用这种方式治理的。生态旅游治理既不是离散的单元治理,也不是行业治理,而是系统治理,是微观治理景区,景点及服务机构的治理)与客观治理(行业治理)的系统结合。因此生态旅游治理的模式必定是系统模式,即生态旅游治理系统。作为治理系统,既要夸大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各分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更要夸大系统的整体性。生态旅游治理系统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治理范围上。生态旅游治理不以一个景区或一个服务机构,或者是这些治理点的简单集合作为治理范围。由于它将割裂生态旅游活动各内容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从而降低治理效率,甚至造成治理失效。生态旅游治理的范围是生态旅游区域。对于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区域来说更是如此。生态旅游区域一般有两种划分,一种是行政区域,如中甸县生态旅游区。另一种是自然生态地域,如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对生态旅治理来说,以第二种区域划分作为治理范围更公道。由于它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而作为世界地理一大异景的长虎跳峡介于两行政区之间,使治理造成困难。但很遗憾,现实是人们只认可行政区域。生态旅游治理系统框架构建态旅游地往往是一些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原始,很少被人类活动涉及的地域,和保存有较为独特的民族及宗教文化习俗的区域。者说,正是由于这种特点,才使这种区域成为生态旅游胜地。但另一方面,这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区域居民的生存方式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如传统农业,牧业和林木业。而传统产业对自然界的无度索取,不但毁坏自然生态系统,还将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无以为继,并危害流域下游。旅游业的兴起为这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产业支持。迪庆州中甸县正是具备上述特征的典型的生态旅游胜地。雪山,峡谷,五花草甸,高原湖泊及森林等较为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独具特色的躲传佛教以及东巴文化发祥地,是中甸县以躲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的骄傲。但世代居住于此的中甸人民仍未摆脱贫困。特别是自然林禁伐之后他们翘首以盼旅游业能带来新的生机,并把它确立为区域的支柱产业。因此我们所构建的生态旅游治理系统必须以区域为出发点,并以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终极保证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以区域为出发点,不仅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旅游治理系统整体性的要求。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生态旅游治理的系统目标。出发点与目标之间相联系的是生态旅游活动。由此形成一条由发点到目标相连贯的主线。这条主线是生态旅游概念的象描述和总体概括,因此它是构建生态旅游治理系统的逻辑基础。在生态旅游治理中,被治理的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因此治理必须有一定中心,以便捉住重点,突出重点,从而把握生态旅游治理的关键。生态旅游的性质决定了生态旅游治理必须以游客为中心,必须以保护为中心,必须以发展为中心。由于,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因素繁多,在这些因素中,游客是决定性的因素。没有游客就不能开展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其他活动都是围绕游客的旅游活动展开的。游客是生态旅游区的财富。游客是生态旅游的上帝。因此,生态旅游治理必须以游客为中心。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是游客旅游的目标和对象,也是旅游地社区居民生存的条件。事实上,它们是生态旅游的客观基础。保护这种客观基础,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必然求,也是旅游地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要求。因此生态旅游治理也必须以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为中心,即以保护为中心。生态旅游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发展是区域开展生态旅游活动78的核心,因此生态旅游治理还必须以发展为中心。这就是生态旅游性质决定的生态旅游治理的三个中心,同时也是构建生态旅游治理系统的逻辑要求。构建生态旅游治理系统的逻辑基础和逻辑要求是构建生态旅游治理系统的逻辑条件。生态旅游治理系统的构建将以主线为基础,围绕三个中心展开。构建的框架模式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
研究生态旅游治理,必须明确系统状况,辨明系统及各子系统的性质,功能及地位,阐述其相互关系,从而构建系构,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系统按其性质分为功能系统和分析系统两类。功能系统是指具备实现系统目标功能的系统。分析系统是指描述,解释要素集合关系的系统。生态旅游治理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其系统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质上是指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表现是指空间上的规模扩张、时间上的延续和指标上的递增。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它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局部向整体,由要素向系统优化演进,这一发展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生态旅游治理系统,以其治理观念、治理结构、治理方法和治理运行形成系统功能,以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生态旅游治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由五个子系统构成:即治理目标子系统、治理对象子系统和组织治理子系统、开发治理子系统以及环保治理子系统。其中治理目标治理对象子系统是分析系统。其他三个子系统是功能系统。治理目标子系统作为分析系统是各功能系统的系统目标集合的系统描述。治理对象子系统是被治理要素集合的系统描述。通过系统描述,解释系统要素,阐明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从而正确地把握有关生态旅游治理的基本概念。三个功能系统是以主线为基础,围绕三个治理中心展开的,按不同治理种别划分的治理职能的集合。所形成的系统功能以实现子系统目标的方式,来保证生态旅游治理大系统目标的实现。生态旅游治理系统的结构形如一个三角金字塔,塔中心为主线串三个治理中心由下至上贯串全塔,塔底为治理对象子系统,塔尖为治理目标子系统,塔的三面由三个功能系统环中心线封闭。以夸大功能系统之间的广泛联系。中甸县的生态旅游,近几年发展很快,治理滞后已成为人们的共叫,但试图套用现成的治理模式解决治理题目却不实际。事实上,中甸县现在的治理题目还不在于治理手段和治理方法落后,而首先是治理观念的题目。对生态旅游治理系统构架模式认的意义就在于领导者和治理者对治理题目要树立系统的观念,并在决策和治理运作中贯彻这种观念,以进步治理效率或减少因治理失误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对于像中甸县这样生态旅游刚兴起的区域,这种熟悉就更有意义。治理对象系统的分析治理对象系统作为一个分析系统,主要是阐述作为管对象各要素的内容,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所形成的结构,以便解决生态旅游治理是治理什么的题目。治理对象系统从静态看,其要素包括三类,即人、文化(精神)、物。第一类是指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全体职员。包括游客、旅游从业职员、治理职员和社区居民。这些人的个体以某种方式集合表现出群体特征或依附于一定机构形成组织。第二类指生态旅游区域中具有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例如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及民俗和宗教精神及仪式等。第三类是指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客观存在。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工存在物。自然存在物主要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由它形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自然景观)。人工存在物主要指建筑、设施、道路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第二类的物化体,如民族衣饰、宗教信仰等。第二类及第三类的人工存在物形成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治理对象各要素综合表现为景区(点),并依其主体显示区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主体,松赞林寺景区以宗教文化资源为主体,躲民家访(一种旅游形式)以民族民俗资源为主体。从动态看,治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的运动形成生态旅游活动。因此治理对象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即对象动态子系统和对象静态子系统。对象动态子系统是生态旅游活动的系统描述。对象静态子系统是要素及要素关系的系统描述。事实上对象静态子系统的运动形态就是对象动态子系统,而对象动态子系统的静止形态就是对象静态子系统。在生态旅游治理系统中,治理对象系统实在有两个表现。一是底部的治理对象系统,二是从底到顶的生态旅游活动。事实上,前者是对象静态子系统,后者是对象动态子系统。生态旅游治理系统的这种结构表述,更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换句话说,治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直接影响和79决定着治理目标。这也说明,生态旅游治理系统是一个社会系统。生态旅游治理的社会系性质,反映了系统的复杂性治理难度。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确定治理目标时,必须考虑相关者的态度。功能系统的综合分析从理的
系统理论来说,一般的治理功能系统,由治理的五个职能形成子系统。假如我们仅从不同治理种别(例如组织治理、开发治理、环保治理)进行相应的功能系统分析,无疑会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或形成一些有效的治理手段。而这正是传统大众旅游治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但对生态旅游治理系统来说,不仅要重视各功能系统的系统分析(由于篇幅所限,不展开其系统分析),更夸大各功能系统的整合性分析。而各功能系统的整合性,是生态旅游治理系统整体性的表现和要求。事实上,前述的生态旅游治理框架结构所夸大的正是这一点。对开发治理和环保治理而言,首要的治理题目是决策题目(治理就是决策)。例如,开不开发,开发到什么程度,怎样开发以及从环保政策的角度看准不准开发,怎样保护等。似乎两者水火不容,但开发是生态旅游的生命,而环保是生态旅游可持续的根本。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不仅要在思想上夸大保护性开发的观念,也要应用治理模式中确立环境与开发的综合决策模式。这种综合决策模式,既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方法。作为原则,它指环境状态对开发有否决权,任何景区(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往换取旅游增长或社区发展,不能用当前的发展往损害未来的发展,更不能以局部的发展往损害全局的发展。作为方法,它是指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是开发程度的技术限度。开发就其程度来说,可划分为零开发(即原生状态)、保护性开发(对环境状态有控制的开发)、完全开发(事实上是人工系统)、掠夺式开发(完全不顾环境后果的开发)。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保护性开发。开发就其方式来说,分为两种,一是为游客观赏方便而进行的建造,例如解决可进进性题目或建造食宿设施。二是扩展景观或增加旅游项目。对于生态旅游,不同的开发方式应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标准。由于不同的开发方式对环境状态的影响不同,对旅游的作用也不同。开发就其目的来说也有两个,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区发。假如仅就开发治理子系统来说,这种目的性也是公道的。但假如考虑环保治理的目标,这种目的的实现程度也必须不突破环境的技术标准为限。碧塔海水面的开发利用是说明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最好例子。碧塔海水面的开发是指在水面上行船其功用有两种,一是作为交通使南线西线沟通,形成旅游环线。二是开发游船项目,增加游览内容(实际此项目已在运行)。由此引发争论,形成三种观点。一种是禁止行船,以为行船影响水质,长此已往会使湖水变异。二是可开交通船,以为有必要沟通南线西线,由于船只少,对水质影响较小。三是开发游船项目,以为这是碧塔海的重要项目。第一种观点纯粹是从环境出发的。第三种观点纯粹从旅游出发。第二种介于两者之间。事实上,假如以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来解决这个题目,这种争论也就没有必要。在方法上,以水质的背景值为标准,查明水体自净能力,计算环境容量,进行行船的环境影响评价,确定环境承载量。以便决定是否开发或开发方式。假如一条船都会引起水质变异,则否决此项目。由此可见,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是正确处理环保治理与开发治理关系的科学手段。事实上,这种决策模式的实质是把开发决策建立在
环境科学的基础上。但是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应用和实施取决于组织治理模式,或者说,组织治理模式是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落实的保证。因此,景区(点)的应用治理模式是由组织治理模式和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两者构成。组织治理模式景区(点)的组织机构是生态旅游组织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其组织治理也是生态旅游治理系统中组织治理子系统的重要内容。景区(点)组织治理的核心是治理体制。由于各种治理题目、治理矛盾都与治理体制有关。中甸县生态旅游治理的现实也说明这一点。但是以为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完全理顺治理体制也不现实。本文从实际出发,回避尖锐的体制矛盾,提出两种景区(点)的组织治理模式构架,以适应不同特征的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并以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与治理原则来实现对景区(点)的治理,从而达成生态旅游治理系统的目标。治理委员会制适用治理委员会制的景区(点)有以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