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旅游观的影响
2013-09-12 01:15
导读:旅游管理论文毕业论文,浅析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旅游观的影响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理论背景 后现代主
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理论背景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由法国传到北美地区,80年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哲学思潮。它是在人类即将步进后现代时代的大背景下,在批判现代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按照后现代哲学家们的规定,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应该有以下一些特征。
1. 从社会特征来讲,后现代时代对应于后产业社会,是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高度膨胀和泛滥的新时代。
2. 从知识特征来看,后现代社会的一切知识都被数字化、符号化和商品化,不能被数字化的知识,几乎不被看作知识。
3. 从文化特征上看,颠倒传统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扬弃传统文化的语言、意义系统、形式和道德原则。
4. 从心态和思维模式特征来看,后现代社会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等精神状态和思想品位。
5. 从生活方式上看,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特征是游戏式的生活。
二、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的后现代旅游观
1. 后现代旅游的价值(目的)
旅游作为一种及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深刻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正如前现代社会旅游活动与现代旅游的差别,后现代旅游也必然表现出与现代旅游诸多的差异。现代旅游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最基本的属性是它的消费性、休闲性和社会性。现代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遵循着
地理学、
人类学和民族志的理性化路径,其经验结果表现出标准化的趋势和要求。科学化、标准化、理性化的现代旅游可以方便的复制、传递、交流和比较,正适应了现代社会福特式刚性生产结构的基本要求。随着旅游活动走上大众化的潮流,规模和本钱成为现代旅游业关注的焦点,旅游消费的功利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科学化、标准化、理性化的历程却埋没了旅游经验的个性特点,使得旅游活动失往了其本质内涵。总之,现代旅游在唤起旅游者人性的同时,却埋没了旅游者的个性和旅游地的真实性。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后现代旅游是对现代旅游在休闲、交往和审美中表现出来的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严厉批判后提出来的一种旅游新主张。它的实质是以一种开放的、为所欲为的、游戏的心态对待旅游中的多元文化、多种选择和多种路径来破解现代旅游的公共性,剥掉其贸易化的外衣,回回到旅游的本来面目,重建休闲、交往与审美的经验论本质,在对外界不可预知的尝试中体验生命的色彩,从而重建旅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旅游价值(目的)上,后现代旅游进行没有深度的平面尝试,既不再追求或消解旅游背后的形象意蕴,也不再关注稳重的文化深度。
2. 后现代旅游的消费倾向
消费需求的情感化:人类即将步进后现代社会,传统大众旅游产品已无法激起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后现代旅游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和服务与自我的密切程度,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引起共叫或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消费内容的个性化:在大众旅游时代,随着旅游者的旅游经验日趋丰富,对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加挑剔,传统的标准化产品和服务已让旅游者感到厌倦,他们开始追求能彰显自己个性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如具有个性化、参与性强的登山旅游、探险旅游、专题旅游等。
消费价值的体验化:从消费的价值目标来看,后现代旅游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体验,他们不再重视结果,而是重视过程。体验是一种无形的高附加值产品,它的本质在于在产品功能的基础上给消费者带来美好的消费体验和愉悦的消费感受。
消费方式的主动化:后现代旅游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而是主动的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消费者越来越希看和企业在一起,开发能与他们产生共叫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