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旅游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及对策(1)(3)
2014-01-17 01:12
导读: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就业的增加意味着消费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作为关联带动性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旅游业,具有劳动力需求量大、就业领域宽、就业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就业的增加意味着消费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作为关联带动性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旅游业,具有劳动力需求量大、就业领域宽、就业本钱低等特点,尤其是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商品、旅游景区等行业都可直接与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一独特就业上风是发展其他产业所不能相比的。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从业职员,就可间接为社会提供近5个就业机会。另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未来10年,我国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目标是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年均增加400万个左右。到2005年,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可达850万人。“十五”期间新增直接就业机会250多万个,新增间接就业机会1250万个,旅游直接与间接就业人数可达5000万人。到2010年,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达1250万人,旅游业与间接就业人数将达7500万人。
由此可见,旅游业在扩大劳动就业机会与扩大社会内需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下岗职工与失业人群的大量存在,势必给从业人群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强化人们的储蓄心理。同时,下岗与失业者多属收进的“弱势群体”,这一阶层职员数目的增加以及收进的降低,势必导致社会旅游消费总需求的不足。为此,充分发挥旅游业独特的就业上风,不仅可进步从业者的收进水平,而且也可激活与扩大旅游消费需求。 3.积极缩小社会收进分配差距
收进分配差距的日益拉大,导致了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假如不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收进差异过大、结构不公道等题目,只是简单地增加居民收进,不但不能刺激旅游消费,而且还有可能造成旅游总需求的持续下滑。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进分配差距不断拉大、收进分配呈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一则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东部及沿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均收进水平,要高于老、少、边、穷地区10倍以上;二则税收杠杆调控不利,尤其是个人所得税的设置和征收不科学,偷税、漏税现象较为严重,我国每年税收流失至少达1000亿元以上。个人所得税的大量流失,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也使我国出现了不公平的“暴富”群体。作为中产阶层以上的社会“暴富”群体,固然其收进高,但边际消费倾向却较低,从而影响了我国的旅游总体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要真正缩小社会收进分配差距,我国有关部分要积极利用有效途径,调整收进分配结构,特别是要完善科学的税收体系与强化税收的力度。同时,要积极鼓励高收进人群消费,特别是鼓励旅游消费。通过旅游消费将高收进人群的部分收进转移到相对贫困职员的收进中,从而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从扩大内需的角度看,在扩大高收进人群消费的同时,也增加了贫困职员旅游消费的可能性。
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多属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地区,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使中西部地区将自然旅游资源与相关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我国东西部区域间的社会收进差异。 4.大力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国民经济29个部分与108个行业,可谓是多行业、多部分协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系统产业,且已成为我国当条件升居民生活层次,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前沿产业。为扩大我国旅游需求规模,就必须大力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旅游消费市场。现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的观光旅游产品,固然所需投资少,并深受游客欢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客需求的变化,尤其是重游客人数目的增加,旅游经营者必须一方面要开辟新的旅游景点或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要对原有观光型产品充实新的内容,提升其文化含量,如可开发丝绸之路游、风俗风情游、江南水乡游等历史文化型、专题型观光旅游产品。只有大力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才能拉动我国总体旅游消费需求;同时,游客需求的多样化,也会促使我国旅游业大力开发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从而使我国旅游产品结构日趋公道与完善。【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