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县域城镇旅游的区域形象整合(4)
2014-04-10 01:11
导读:区域形象整合新思路 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来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会有一个预定的时间和费用的预算,希望在尽可能多的时间内有效利用时间,尽可能
区域形象整合新思路
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来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会有一个预定的时间和费用的预算,希望在尽可能多的时间内有效利用时间,尽可能多地实施游、娱、乐等旅游消费行为,游玩足够多的游览项目,而这些项目又必须分布在相互靠近的区域空间内。旅游者的这种既追求丰富多样的游览体验,又讲究时空优化的需求,成为地域旅游形象整合的心理基础。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思路考虑县域城镇旅游形象整合:
依附式整合。如果县域城镇旅游资源特色不突出,品级不高,吸引力不够,属于资源非优旅游地,在形象定位时可以考虑自当配角,采取依附策略,依附于区域内知名度高、资源特色突出的地区,促成区域性旅游群落的形成。通常依附类型有:功能互补型,出现的条件是优势旅游资源区存在着较明显的功能缺陷,客观上需要其他旅游区进行功能补足;时间补足型,出现的条件是优势旅游资源区存在着优秀旅游资源数量上的不足,在旅游者可以承受的旅游消费时间段内,还有相应的时间剩余,本文称其为旅游消费时间剩余,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呼唤相关旅游区为其补足;综合补足型。出现的条件不是单一的,往往表现出优势旅游区与依附式旅游区多方面的互补关系。
横向整合。充分发掘同一区域内不同县域城镇之间的特色和功能差异,进行差异定位,形成优势互补,再共同形成整合形象,推向市场。可以通过整体形象传播形成区域竞争力,再进行个体形象传播,先整体后个体,实现共赢。如广东肇庆“千里画廊”形象品牌,由肇庆市星湖、鼎湖、封开小桂林、怀集燕岩、德庆龙母庙、高要生态农业园、广宁竹海等形象组成,该品牌开始以整体形象向自驾车游推出,再大力传播个性品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是一个成功的形象定位例子。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跨区域整合。跨越行政区划的人为限制,以资源优势互补为依据进行形象整合,形成区域竞争力。我国有些县域城镇虽然相距较远,但各县域城镇的主要旅游资源在历史、文化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各县域城镇在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市场拓展等方面也有共同的需求。如湖南的宁远县和东安县虽相距较远,但宁远九疑山是舜帝的陵寝之地,东安舜皇山是舜帝南巡驻跸之地,都需要就虞舜文化游进行宣传促销,都需要在海内外大力开拓虞舜文化旅游市场。所以,有必要打破非相邻县域不可进行密切的旅游经济合作的常规,以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市场拓展等为合作内容,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这些相距较远的县域之间的旅游经济合作。
政府主导。在旅游业发展之初,需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调控、协调、引导、监督和服务等职能,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机制。由于旅游地形象属于一种“美誉性形象”,基本上靠营销形成。旅游形象建设工作具有区域性、大众收益性的特征,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因此,旅游地形象的策划、包装需要政府主导,需要公共资金预算支撑。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把握好全局性形象定位方向。大部分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具有短期性和局部性的特点,县域城镇旅游形象的建立,政府应该牵头组织,确定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方向,协调内部各种关系,才能建立有效的区域整体形象,不会造成形象的模糊和混乱。
其次,政府部门应该提供资金支持。旅游地形象定位作为公共产品生产行为,主要的资金来源于政府的公共资金支持。目前,政府直接利用财政预算参与旅游营销和旅游地形象策划成为了一种趋势。县域城镇财政资金比较紧缺,要合理分配财政资金、引导资本投入,为旅游形象策划提供资金保证。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再者,政府部门应该牵头进行区域合作。旅游地之间的区域整合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区域合作肯定存在着许多障碍,如交通、政策等等方面,这些问题不可能由旅游企业之间的自发行为解决。特别是地区间形象的整合,既讲究差异,又讲究合作,如何协调各地的资源特色,联合开发、联合营销,政府的作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