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养生文化游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2)
2014-08-05 01:45
导读:(四)优化养生文化传播效果 1、正确认识养生文化的内涵。景区首先要对养生文化的涵义有清晰准确的把握,明确养生文化的物质表现和精神表现的双渠
(四)优化养生文化传播效果
1、正确认识养生文化的内涵。景区首先要对养生文化的涵义有清晰准确的把握,明确养生文化的物质表现和精神表现的双渠道优势。对养生文化的分析既要着眼于有形产品的文化开发,又要发掘无形产品的巨大潜力。如从现代人生活状况出发,精神养生对于诸如心理压力、情绪焦虑等精神亚健康问题都有很好的指导和修整作用,除此之外,对于建立个人职业、家庭、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而和谐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取向,养生文化的社会功效是值得去发掘和利用的。
2、加大对自身文化资源的研究力度,把握养生主题与文化资源的最佳契合点。在了解养生文化的特性之同时,需要加大对景区既有和潜在文化资源的研究力度,对其构成进行系统的认识,根据研究的方向和需求加以分类和区别,可以借鉴以下的划分方式,将文化资源构成分为:遗存资源、产品资源、制度资源、观念资源、习俗资源、人力资源等。在对文化资源进行分析之后,就要实现养生文化与自身文化资源的对接研究,找到有利于表现养生文化的资源所在,再进行设计和规划,将其以最优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拥有丰富人文遗迹资源的湖北省武当山,具有精神和身体双重的养生文化资源,有养生文化名人张三丰、孙思邈等遗留下的珍贵的
哲学思想、医学成就和养生方法等等。将这些文化资源用适宜现代传播的形式与游客的诉求点对接,便能形成独特优势的养生主题项目,这种项目的可复制率也会得到大大降低。 3、产品的设计要脱离思维参照,旨在为游客的创造和发展提供支持。参照同类养生旅游市场上旅游产品的目的不在于模仿,而是要避免同质,所以在设计产品时,要跳出现有的产品开发模式,另辟蹊径,寻求差异化同时又能体现自身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为游客实现自我创造和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而不是要单纯地资源推出。如四川彭祖山,在2006年“五一”黄金周,推出了健康游的活动,其中一项游客参与学做养生菜的活动很受欢迎。游客在做菜的体验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饮食习惯结合养生膳食术,可以掌握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养生饮食方法,既达到了彭祖膳补术的文化推广效果,同时也实现了游客内向的创造和发展。
大学排名 二、从游客互动性的深层价值看养生文化游
原先游客被动接收旅游产品的局面在这些年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始认识到,以游客为导向的旅游营销将成为旅游市场的趋势,由此相继改变原有的纯观赏的旅游方式,推出了具有互动性的旅游项目。而养生文化旅游本身就有很强的互动性,因为其产品最终的价值是通过游客个体来体现的。目前的养生文化旅游产品在游客互动的形式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是游客互动的意义并非只存在于游客的体验和感受,还有我们未曾发现的问题和未曾运用的宝贵资源。
(一)缺乏对游客心理互动价值的有效把握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从旅游产品的信息传送者,经过各种形式的载体(如导游的解说,服务人员的引导)传达给作为信息接受者的游客,那么游客接收产品信息之后的认同度有多高?这“接受认可”通常是隐性的表现,是游客心理互动的体现,作为传达者是很难以直接把握的。而这个心理过程的互动实际上就是马斯洛所认为的:“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也就是说,具有外部形态的任何旅游产品,其提供给游客需求的满足,只有从表面的感受转化成内心的满足,才能得到游客的完全接纳,并从游客那里得到旅游产品生产者所希望的回应。而通常所策划的一些养生主题活动却只关注游客表层的感受,认为只要是游客参与了他们就能得到绝大的满足,所以他们认为互动性就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然而游客之间却会由于主观认识、自身的需求以及理解的能力的不同表现出千差万别的态度,这些在他们心理认识、感知和最终得到共识的过程是不会被直观察觉的,是具有隐性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