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的建设构想(2)
2014-09-29 01:13
导读:4 区域认同成为旅游合作、“团结”的内在动因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大江南”的理念已成为该地区共同的区域认同。这种区域认同感推
4 区域认同成为旅游合作、“团结”的内在动因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大江南”的理念已成为该地区共同的区域认同。这种区域认同感推进且巩固了区内强大的旅游互动:苏、浙到上海旅游的人数占全国来沪游客的比例,常年保持在40%~48%之间;上海到苏、浙的游客,占全国到苏、浙总人数的35%~40%。这也成为长江三角洲旅游业“团结”的内在动因。
5 以往的合作基础又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长期以来,苏浙沪旅游部门之间已有良好的合作基础。1992年,三地凭借“江南六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轰动效应,首次携手推出“江浙沪游”的概念,举办了“江浙沪旅游年”专题活动。2006年,环太湖地区的9个城市联合召开旅游市场开发联席会议,研究新世纪旅游合作新途径。2006年1月召开的钟山风景区旅游工作会议上又传出消息:由南京中山陵风景区牵头,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华东线的30多家景点将结成“景区联盟”,共同对外推销华东旅游线路。这些活动可以为构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创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6 世博经济成为长江三角洲旅游合作的巨大推动力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将会提升上海国际化都市的形象和地位,并带来巨大的客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上海和与之经济发展水乳交融的区内其它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并将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会展、物流、建筑、商贸、城市规划和建设等各领域的全面合作与发展。据预测,2010年将有7000万人参观世博会,其中将有近35%的参观者会顺道去周边城市一游。世博会的示范效应及其强烈辐射,也将促进区域内各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和旅游基础设施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加快区域旅游业的国际化水平,促进旅游业健康快速增长,树立起长江三角洲的整体旅游形象。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建设的框架构想
目前由于受到经济背景、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影响,一蹴而就的旅游圈的形成或区域内各地旅游的同步发展与成熟几乎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因此,笔者设想:以区域内的首位城市上海为中心,以几个相关联的城市群(如苏锡常、宁镇扬等)为次中心,形成一个旅游主中心和四个区域旅游带,依靠它们的集聚优势,将能量扩散、辐射到各自所属区域内其它地区与城市,再通过局部推进,实现主中心与次中心的联合互动,形成“多心组团,分层辐射”的区域旅游圈,以带动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1 上海旅游主中心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作为中国旅游第一大目的地和“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其灵魂般的核心地位是其它15个城市无可取代的。由于城市独特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其特有的都市文化、都市商业和都市风貌,并被开发为“都市旅游资源”,使申城树立了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近年来,随着上海经济稳定、快速、全面的发展,以国际型的会展、商务、节庆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发展势头强劲,且将成为上海未来旅游的主打特色产品。
2 以上海、南通、宁波、舟山为中心的沿海旅游带
南通是长江以北的核心城市,独特的江海风情资源和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留下的人文旅游资源,成为旅游开发的独特优势。宁波,悠久的河姆渡文化的历史积淀与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为该市的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作为海岛旅游城市的舟山市,既有着优美的海岛自然景色,又拥有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三地在旅游资源上是小异中存大同一一沿海旅游特色。 由于受到交通、经济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三地特别是南通和舟山两市,过分局限于城市自身的发展,区域间沟通与合作的力度与广度均不够,旅游合作更是寥寥。随着2008年4月苏通大桥和杭州湾大桥的通车,南通、宁波以及舟山在区域内接受上海的辐射和配套协作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在上海的带动下,“南上海”宁波与“北上海”南通的对接成为可能。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上,三地更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大上海的合作,主动接受辐射,开发出长江三角洲的沿海旅游黄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