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司法解释的合理性分析研究律毕业论文(2)

2013-06-23 01:03
导读:第三、司法解释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性与成文法律以不变应万变的相对稳定性形成鲜明的矛盾。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必须

第三、 司法解释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性与成文法律以不变应万变的相对稳定性形成鲜明的矛盾。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必须得到公正地处理,稳定的成文法律必须适用于这些千变万化的社会矛盾。二者的调和器就是司法解释。
伴随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关系也变得多样而复杂,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因此连结立法和法律适用的司法解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法律的适用与司法解释无疑是分不开的,研究司法解释对于指导法官正确理解、解释、适用法律也是很有必要的。在中国,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有权进行司法解释,我国的司法解释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关系的调整发挥了巨大作用,而这种作用,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仍将进一步地体现。
2.我国司法解释存在的现实依据
司法解释存在的现实依据,主要是指现阶段司法解释所具有的法律效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开始打破条块部门倾向,逐步走向整体化、科学化、专业化,民主化,立法程序与起草工作开始走向法制化。法律逐渐补充完善,法律条文也向充实、明确、完整化发展。但立法工作由于诸多原因,始终慢一拍,很难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与民主发展的要求,因此审判实际工作需要司法解释。司法解释的法律效能主要体现在它的立法效能。
(1) 立法效能
我国目前的司法解释具有立法效能,这是我国司法解释的一个重要法律特征。虽然社会各界对此效能持有不同意见,总在不同领域场合讨论这一点,而多树出于实践考虑的专家学者则不回避这事实。正如肖建国教授所说的:“现在对于我们最高院起草的司法解释,我个人是理解的,要充分的考虑到法院作为降低纠纷,实现权利人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必然会用到大量的司法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抽象地谈论司法解释超越立法权也就是错误的。我们要面对中国的现实,尽量兼顾现有立法的规定作出补充性的规定,我们是大陆法系国家,我们对最高院作出的一些规定、统一全国的实践,比各个地方自行其事这种现象更好一些。所以,只要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考虑,作出一些规定,是可以理解的。”肖建国教授的意见,同时也体现了司法解释的起草者,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对司法解释所持的广泛的态度、观点与心态。他们在认定司法解释的法律效能是有限的,其范畴不能超越立法范畴的同时,认为司法解释没有立法效能是不行的,其立法效能可能涵盖凡法律没有规定的范围的任何审判实践需要,否则审判工作只能"束手待毙"。这种观点有过于绝对之嫌,但透过这种观点,可以清晰感到我国当前的司法解释首先具有的法律效能,就是它的巨大的立法效能。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替代法律的效能
众所周知,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代理律师、诉讼当事人会遇到审判中法官选择适用的问题。同时我们也知道,司法解释不会直接引用法律规定,因此司法解释必然与法律规定不同。如果同一法律问题存在有法律,又有司法解释时,法官往往会直接适用司法解释,而不适用法律。如果说司法解释的规定与法律规定一致时,适用问题实质上不存在冲突。但司法解释与法律规定不同时,此时适用司法解释无疑是替代法律。
(3) 政府行政职能需要的效能
我国是一个长期依赖政策文件实现行政领导管理的国家。政策文件大量出台,这点在人事、劳动、教育、房屋拆迁安置、国企改制等领域内十分突出,而房屋拆迁安置方面尤为突出,去年以来国务院以及建设部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仍未制止拆迁安置中造成恶性违规侵权伤害事件的发生,这方面急需法律来调整,在法律未出台之前,只有靠司法解释来实现政府行政的迫切需要。
  (4)扩展与补充法律规定的效能
使用司法解释作为法律规定或者条文的补充,这点公众是完全理解的,但对扩展法律规定公众会不理解,也不易看到与掌握。从实质上讲,补充往往限于现有的法律条文范围内,而扩展虽不仅仅限于此,但它能扩及的范围仍然是有限的。因此,在我们注意到司法解释扩展法律条文的同时,也应对法律调整效力范围的扩展高度重视。

结  语
社会在发展,法律在发展,司法解释也在发展,事物的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的意志可以影响事物发展的进程和速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社会中,我国司法解释将以维护社会稳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其存在的理论及现实理由。

 

参考文献: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1]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美] 庞德.法律史解释[M].曹玉堂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5]张志铭.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北[M]京:法律出版社,1998.
[6]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出版社,1999.
[7]董嗥.司法解释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8]陈金钊. 法律解释的哲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9]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M]. 西北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
[10]周道鸾.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解释全集[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4.
[11]董成禹. 读解学引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2]刘升平.中国社会主义法律解释问题的研究 [J].政法论坛,1984 4.
[13]梁彗星.法律解释方法论的基本问题[J].中外法学,1993, 1.
[14]房文翠.试论法律解释[J].北方论丛,1996, 6.
[15]邵志华.浅议我国司法解释存在的缺陷及其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11.
[16]陈金钊, 刘作翔.论法律解释的客观性[J].学习与探索,1997, 3.
[17]王充.中国司法解释发展之回顾[J].人民司法,1998, 5.

 

上一篇: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结合文献综述律毕业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