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2] 如果承认一个超越实在规范的、更高层次的应然命题的存在(当然,这种命题是否存在,本身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那么,在特定情况下,规范命题对于事实命题是一种“当为”或“应然”命题,而相对于超越其自身的那种应然命题来说,则又转化为一种“事实”或“存在”的命题。规范命题以及规范的相位,恰在于价值与事实之间。
[13] 冯象:《秋菊的困惑和织女星文明》,载《湘江法律评论》第3卷(1999年),第251页。
[14] 张千帆:《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以下。如果此中的诠释宪法学相当于宪法解释学,那么窃以为,规范宪法学实则已经囊括了此中的诠释宪法学。
[15] 以上参见范进学:《宪政与方法:走向宪法文本自身的解释——宪法学之研究方法转型》,《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中国宪法学的方法与基本范畴————2004年11月浙大圆桌会议全场记录稿》,前引。
[16] 语出谢晖:《法律解释与解释法律》,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该文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法律解释所针对的是法律的具体规定或与法律相关的具体事实,是一个法学命题;解释法律是要探求法律的根本性问题,需要用哲学方法来说明法律的过程,属于哲学命题。在主体上,前者以官方为主;后者以学者为主。即使在作出以上区分后,谢教授将法律解释方法称之为法学本有方法,并强调之为规范分析方法的派生方法,(参见谢晖:《诠释方法,通向法律的真理之路》,资料来源:公法评论,访问时间:2005年4月5日。)从而与笔者的观点产生共鸣。
[17] 郑贤君:《宪法学为何需要方法论的自觉?——兼议宪法学方法论是什么》,《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该文强烈流露出郑教授力图通过方法论自觉,以使宪法学远离政治学,成就其学术个性,满足宪法政治实践发展和宪法学学科任务的需求的强烈问题意识。
[18] [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418页。
[19] See R. Dworkin, Law Empi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90.
[20] 陈金钊:《法律解释学的转向与实用法学的第三条道路》,载《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四辑)》(郑永流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
[21] 刘茂林:《中国宪法学的困境与出路》,《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在该文中,宪法的社会哲学理论是对宪法政治学、宪法哲学、宪法社会学、宪法历史学、宪法的经济分析等学科或称谓的统称。
[22] 小林直树:《新版宪法讲座》(上),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版,第60页。
[23] 前引,林来梵书,“绪论”第8页。
[24] 美国宪法学家艾克曼(Bruce Ackerman)将美国宪政时期分为平常时期和非常时期,后者也就是所谓的“宪政时刻”(constitutional moments)。
[25] 前引,林来梵书,“绪论”第5~6页。[26] 前引,林来梵书,第16页。
[27] 前引,林来梵书,第14页。[28] 前引,林来梵书,“绪论”第2页。
[29] 林来梵、郑磊:《法律学方法论辩说》,《法学》2004年第2期。
[30] 参见[德]拉伦兹:《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德]恩吉施:《法律思维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1] 参见[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2] 参见[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3] 参见[德]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34] 对于宪法学应有何种方法,存在两种认识模式,一者倾向于将各种方法纳入同序列之中加以列举和阐明;一者从不同的层次考察宪法学的各种方法。较之前者单向度的认识模式,后者具有较大的妥帖性,窃以为,可以将宪法学的各种方法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根本方法、普通方法、具体方法。通过这一模式,亦可对规范宪法学的体系作出界分。参见前引,林来梵书,第5页以下。
[35] 这里所言的“规范宪法”,本借用之于美国当代宪法学家罗文斯坦(Karl Loewenstein)所提出的normative constitution这一宪法分类概念。在罗氏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带有实质性意义的存在论式的三分理论(名义宪法、规范宪法、语义宪法)中,规范宪法,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体现了立宪主义精神、并具有规范实效性的宪法规范。在笔者看来,它不仅是宪法规范的一种理想类型,而且也是宪法规范的一种理想形态。(参见前引,林来梵书,“绪论”第8~9页。)以“规范”指称理想形态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斯多葛学派(Stoic School)甚至以“规范”(Nomos)代称上帝之法,在自然上适于一切人,而不属于自然,有别于只在一个有限范围内生效的人法。([德]考夫曼、哈斯默尔主编,郑永流译:《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读》,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36] 前引,林来梵书,第4页。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