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民族法制是民族和谐的重要保障(1)(2)

2014-02-24 01:27
导读:由于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且大都是西部和边疆地区,限于历史和地理原因,这些地区一般是地处边远山区、草原和荒漠地带,交通不便,比较贫
 

    由于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且大都是西部和边疆地区,限于历史和地理原因,这些地区一般是地处边远山区、草原和荒漠地带,交通不便,比较贫困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差,自我发展能力弱,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即使到了2004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生产总值也只有全国平均数的67.4%,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数的71.4%,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瓶颈之一。为了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党和政府早在2000年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涵盖了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3个自治县。发展是解决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制定和采取一系列民族政策和措施,优先合理地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兴建青藏铁路,组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使民族地区丰富资源得以开发利用,让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把重大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等,使西部大开发为我国少数民族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5年多来,民族地区(5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3省)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1%,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8411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392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775元增加到7582元,经济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全国各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得到飞速发展,贵州也不例外。贵州现有少数民族人口146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85%;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4%;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等8个民族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还有253个民族乡。为了加快我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和共同繁荣发展,最近,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用地方立法进一步促进我省各民族和谐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民族干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方面,省十届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244名,占代表总数的41.01%,高于其在全省总人口中的比例。在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中,有少数民族干部2名;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有少数民族干部3名;在省政府省长、副省长中,有少数民族干部3名。在经济发展方面,2004年,我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达470.28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6.63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6.21亿元,自2000年以来年均分别增长9.9%、9.9%和33.5%。民族地区经济不断加快发展。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民族特色食品、民族制药等呈现出发展旺盛的良好势头,形成一批有规模、有市场的品牌,带动了辣椒、中药材等特色农牧产品的发展。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民族旅游业也逐步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一批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公路、铁路、民航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贵新、凯麻、玉铜、关兴、清黄、镇水等高等级(高速)公路相继通车,加快了民族地区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建设步伐,目前已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85%以上村通公路或机动车。相继开工建设株六复线、内昆铁路贵州段、水柏铁路等重点工程。铜仁地区大兴机场、黔西南州兴义机场、安顺黄果树机场和黔东南州黎平机场建成通航。农网改造使民族自治地方99%的村亮起了“夜明珠”,全省21个农村电气化县中有15个在民族自治地方。通过兴修农田水利和实施“渴望工程”,民族自治地方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9万亩,63%的村用上了自来水。民族地区新阶段扶贫开发向纵深推进。围绕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三基本”(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增收致富门路、人的基本素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外出打工,实施产业化扶贫方式,加大了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扶持力度。2004年3个自治州畜牧业产值达70.36亿元,占全省的46.23%,畜牧业成为民族地区群众脱贫的重要途径。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以“两基攻坚”为契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04年以来全省实现“两基”达标的74个县中,民族自治地方占35个,各地还积极兴办各类民族学校和民族班,有50个县举办高中民族寄宿班,30多个县办起了初中、小学民族寄宿班,还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各建立了一所民族寄宿制初级中学。到2004年,全省已建成民族学校275所,少数民族在校生322.16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38.16%,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省民宗委每年出资200万元,在50个重点开发县各开办一个少数民族高中班,每生每年补助500元。省委、省政府还采取对民族乡所在县的省级示范高中和普通高中在招生时给少数民族考生加10至20分的特殊政策。民族地区卫生、文化事业也有新进展。建立了6886个农村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5154个行政村和3312个5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在民族关系方面,通过贯彻宣传国家关于民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200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30条意见和创新民族机制等方面的8条新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各民族间的和谐相处和共谋发展。

    全国以及贵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获得历史性跨越发展的事实证明,这是由于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并制定了一整套的有关民族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党与政府的方针、政策作保障,才能促进各民族间的和谐发展。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没有民族的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兴旺发达和各民族的幸福。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各民族必须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共同为维护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安全,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关于我国地方立法民主价值取向探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