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无形财产的界定及实践问题研究——兼论世界遗(4)

2014-06-13 01:09
导读:“世界遗产称号”和“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两类无形财产,是世界遗产法律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整个财产法体系面临的众多新问题之典型表现。笔者希


“世界遗产称号”和“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两类无形财产,是世界遗产法律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整个财产法体系面临的众多新问题之典型表现。笔者希望上述尚不成熟的分析能对具体制度的设计有所裨益。同时,本文之所以没有将“土地使用权”等在实践中被认为是无形财产的、世界遗产法律研究中当然也会遇到的问题作为讨论对象,实际上希望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制度本身是诸多因素共生的产物,尽管客观现实中的无形财产界定存在着既包括物权法上的某些权利,又包括自然状态上“无形”的对象,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承认这种制度现状的条件下,将研究重点放在那些新出现的,不能完全适用传统制度规范的事物上面——并且,这种研究是可以跳出物权法逻辑中的“所有权”视角,从现实中找到新的进路的。

注释:

1也曾有论者指出,在罗马法时期,对精神产品的价值也有一些间接的认识。(吴汉东.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46;吴汉东. 财产权客体制度论——以无形财产权客体为主要研究对象[J]. 法商研究. 2000(4). )

2例如这样的论述:“时至今日,科学发达,物之范围扩张,如自然力(水力、电力),亦应列入物之范畴,因而吾人对于‘有体’二字之解释,固不必再斤斤于‘有形’矣”。(郑玉波. 民法总则[M],台湾,1959:186-187. )

3这种逻辑的必然结果是:民法中的“权利”概念变得极其复杂。([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Z],王晓晔、邵建东、程建东、谢怀栻译,谢怀栻校.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37-404. )

4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一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一十一条。

5参见:《深圳经济特区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第二条。

6另有论者提出,无形资产至少还应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认证标志使用权和注册的域名。(车翠华. 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无形资产”正义[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2(8):217-218. )

7通过人们的智力劳动所创造出的精神产品(或知识产品)与罗马时代的有体物法律属性截然不同——如“占有”并不能排除他人的获得、“使用”亦不一定减损其他人的使用等。加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精神产品的交换的要求,所以在现代社会中,有关精神及非物质性客体权利的制度——知识产权法也就从罗马法之外自发地生长出来。随着知识产权法的不断演变,无形财产中的很大一部分都纳入到了其调整范围内,而这些无形财产之间的性质差异也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知识产权研究中很难用某一个或两个特点来抽象“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的这一特点本身已说明,法律体系的并非是一定按照某种周延的逻辑层层演进的。

8参见《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四条。

9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云南省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等。

10云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均先生认为:世界遗产保护亟待国家统一立法、统一管理,部分立法内容亟待与时俱进是目前我国世界遗产保护立法的主要问题。(张均. 世界遗产保护立法问题与对策[Z].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世界遗产保护中的法律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

(11)关于知识产权的特征和性质,有专著进行了详细论述。(吴汉东、刘剑文:知识产权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9. )

(12)关于公益诉讼,学界讨论甚多,其范围不仅涉及民事诉讼,而且涉及行政诉讼。与本文相关的、较有代表性的论述有:(颜运秋. 公益诉讼理念研究[M].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韩志红. 新型诉讼——经济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叶俊荣. 民众参与环保法令之执行:论我国引进美国环境法上“公民诉讼”之可行性[A]. 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C]. 台湾月旦出版公司,1993;于安. 行政诉讼的公益诉讼和客观诉讼问题[J]. 法学,2001(5). )

【参考文献】

[1]陈朝璧. 罗马法原理(上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84;周枬. 罗马法原论(上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8.

[2][意]彼德罗·彭梵得. 罗马法教科书[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85.

[3]吴汉东. 财产权客体制度论——以无形财产权客体为主要研究对象[J]. 法商研究. 2000(4):55.

[4]郑成思. 知识产权论(第三版)[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2-33.

[5]马俊驹、梅夏英. 无形财产的理论和立法问题[J]. 中国法学,2001(2):104.

[6]邓海峰. 排污权的法域定位与民法财产权结构之完善[DB/OL]. 载“中国民商法律网”.2004-07-30/2004-08-10.

[7]张敏. “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如何申报[N]. 中国文化报. 2002-5-17:2.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网络时代物权法的几个基本问题(下)(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