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动产融资担保制度的检讨与完善(1)(3)
2015-12-30 01:14
导读:本文作者以为,担保权的实行重在交易效率,并在程序上关注债务人和第三人利益之保护以求担保权人与债务人间利益的衡平。担保权的自力救济方式之弊
本文作者以为,担保权的实行重在交易效率,并在程序上关注债务人和第三人利益之保护以求担保权人与债务人间利益的衡平。担保权的自力救济方式之弊端,主要在于其对债务人和第三人利益保护不周。如为担保权人设定清算义务,即可克服。至于担保权人自行实行担保权容易引起纠纷的现象,并不能成为否认担保权实行权的理由,这就如同不能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侵权纠纷便要由此否认被侵犯的权利之存在的道理一样。
第二,进一步完善公力救济途径。所谓公力救济,是通过国家专门的暴力和程序保护民事权利的手段,其主要程序是民事诉讼和强制执行。公力救济途径所独具的权利推定力和确定力,使其在担保权实行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使允许实行自力救济途径的国家或地区,也不排斥公力救济途径。依我国担保法第53条第1款“协议不成的,抵押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之规定,担保权人是否可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有学者认为,抵押权人可申请人民法院拍卖抵押物。[23](P201)本文作者对此不敢苟且,在解释上,此处之“提起诉讼”与“申请强制执行”在民事诉讼法上之条件大相径庭,“提起诉讼”之实质要件乃在于自认为对方当事人侵犯自己的权利,而“申请强制执行”应有执行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所定执行依据中并无当事人间的担保协议等私权设定文书(经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者除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若主债务人届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又拒绝与担保权人达成变价担保物的协议,则担保权人须先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作出判决,确认担保权人的权利。然后在当事人一方不执行判决时,才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12]在强制执行程序中,不是人民法院直接拍卖担保物,而是由法院聘请评估公司估价担保物,聘请拍卖公司拍卖担保物。因此,担保权的实行必须交纳诉讼费、评估费、拍卖费和强制执行费。实行担保债权的成本大大超过无担保债权。[24](P153)如此制度设计对担保权人极为不利,担保权人不能及时受偿使担保制度不能发挥其应有功能,而债务人却赢得了时间,给其转移、挥霍财产等提供了可能,无疑降低了担保债权的可受清偿程度。因此,修改一些程序性规则,如担保权人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担保物而不必经过诉讼、法院可以采取包括强制拍卖在内的执行措施,而不必委托拍卖行,无疑是制度再造时的一条路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六、小结
我国现行融资担保法制与经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已如前述,制度的不足与缺失已成为我国信贷市场发展的滞阻因素之一。我国物权法在此方面进展甚微,牵就了我国现行制度。物权法对经济的推动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参较动产融资担保制度的最近发展与国际趋势,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改革迫在眉捷。在重视我国本土资源的基础上,珍视他国立法经验,引进别国先进制度,无疑是我国相关立法中的上选。
--------------------------------------------------------------------------------
[1]在比较法上,动产的含义并不一致,英美法系国家和奉行法国法传统的国家所称的动产(personal proporty)均包括无形动产(权利),其他大陆法系国家所称动产仅指有形动产而言。为便于比较研究,本文所称动产担保均包括权利担保。特此说明。
[2]海因·克茨语,见其为孙宪忠教授所著《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所作序言,第1页。
[3]担保权的设定在我国由合同法和担保法、物权法同时调整,且国际趋势是允许动产之上设定非移转占有的担保权,而对此我国法上亦有明定,故本文未将本趋势纳入考察的视野。
[4]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80条。
[5]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208条、第223条。
[6] 我国物权法第5条将此定为明文,即:“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
[7]魁北克民法典第2666、2670、2673-2675、2677、2684条。
[8] 我国物权法对动产担保登记机关未作统一规定,保留了我国担保法中的相关规定,同时增加了“信贷征信机构”作为应收账款质权的登记机关。由此,我国物权法施行后,动产担保登记机关将高达15家。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99条、第239条。
[10]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53条、第63条。
[11] 我国物权法虽未对质权的实行作出同样的规定,但对此应作同一解释。
[12] 我国物权法虽修正了担保权的实行规则,但该规定仍然仰赖于民事诉讼法的修改。
注释:
[1]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等. 中国动产担保物权与信贷市场发展[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 Muent, Pissarides,‘Impact of Collateral Practice on Lending to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EBRD Law in Transition,Autumn 2000;EBRD,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urvey, Transition Report 1999.
[3] ‘Secured Transactions Law Reform in Asia: Unleashing the Potential of Collateral’,Law and Policy Reform at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Vol.Ⅱ,2000 Edition.
[4] Permanent Editorial Board for th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 Article 9: Report (1992).
[5] Ronald C.C. Cuming,‘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ecured Financing Law: the Spreading Influence of the Concepts UCC, Article 9 and its Progeny’in Ross Cranston(ed.), Making Commercial Law,Essays in Honour of Roy Goode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7).
[6] Heywood Fleisig, ‘Secured Transactions:The Power of Collateral’,Finance and Development (June 1996).
[7]孔祥俊. 担保法例解与适用[M].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6. 但此特色是否优良特色,尚值探讨。
[8]陈月端. 大陆地区抵押制度之研究[J]. 月旦法学杂志, 1998, (52).
[9]王泽鉴. 动产担保制度与经济发展[A]. 梁慧星. 民商法论丛(第2卷) [C]. 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4.
[10]高圣平. 担保法新问题与判解研究[M].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1.
[11] J.F. Dolon, J.B.Vegter, ‘A Voluntary Filing System for Secured Financing Transactions in the European Union’, 6 European Review of Private Law 1998.
[12] E.T. Wohlers, ‘The Registry: Essential Element in Secured Lending’,18 Arizo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2001.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13]高圣平. 动产担保交易制度比较研究[R].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度出站报告.
[14] 人民银行广安地区分行调研组.《担保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四川金融, 1996, (6).
[15] John Simpson,Joachim Menze,‘Ten Years of Secured Transactions Reform’,Law in transition, Autumn 2000.
[16] Robert L.Jordan,William D.Warren,Steven D.Walt, Secured Transactions in Personal Property, 5th ed.(New York:Foundation Press,2000).
[17] Louis F.Del Duca,Egon Guttman,William H.Henning,Frederick H.Miller,Peter Winship,Secured Transactions under th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 and International Commerce (Cincinnati, Ohio: Anderson Publishing Co.,2002).
[18]谢在全. 动产担保制度之最近发展[A]. 跨世纪法学新思维[C]. 法学丛刊创刊五十周年纪念文集.
[19] P. Wood, Comparative Law of Security and Guarantees (London:Sweet & Maxwell,1995).
[20] 王文宇. 建构资讯时代之担保权法制[J]. 月旦法学杂志, 2002, (95).
[21] Gerard McCormack, ‘Personal Property Security Law Reform in England and Canada’,Journal of Business Law 2002.
[22]张俊浩. 民法学原理 (修订第三版) [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23]郭明瑞. 担保法原理与实务[M].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5.
[24]方流芳. 民事诉讼收费考[A]. 人大法律评论 (2000年卷第1辑) [C].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