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对于企业合并行为,竞争法上强调事前规制,即在企业订立合并协议之后,或在招投标情况下,企业宣布投标后,或购买其他公司大量股票从而取得控制性股权后,应向竞争主管机关申报,由主管机关审查该合并付诸实施后会对竞争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决定是否予以批准,在批准之前,合并行为不得实施。而审查主要以引起申报义务的行为发生日,即订立合并协议之日,或投标之日,或取得控制性股权之日的市场背景为根据,适当考虑市场条件的发展趋势。
公司法上的合并关注当事人之间法律人格的合一,而在竞争法上,则是指所有引起企业结构发生持久变化的行为,除公司法上的合并外,还包括对其他企业取得控制的情形。通过控制,不仅消除彼此间的竞争,而且其市场力量融合起来,市场地位得到增强。要准确评价该项合并可能对竞争产生的影响,必须准确界定所涉企业,以准确计算销售额,从而反映在合并后,其市场力量发生何种变化,是不是产生或加强了支配地位。在评价支配地位滥用行为的影响时,由于行为已经发生,行为人的确定也相对容易。而在评价企业合并行为时,该行为尚未实际实施,其对竞争的影响也尚未实际发生,当事人的确定则复杂得多。
1998年3月2日,欧共体委员会颁布《关于企业合并中“所涉企业”概念的通告》 。该通告中,明确规定了对各种企业合并行为进行评价时,哪些企业的销售额应被计算在内,这些企业就是企业合并行为的当事人,即“所涉企业”。其他国家的同类资料不多,但其司法实践本质上是一致的。下面分析各种合并情况下所涉企业的确定规则。
(一)狭义的合并
即公司法意义上的合并,包括新设合并与吸收合并。新设合并情况下,原本独立的若干企业失去法律人格,而结合成一个新的企业,新企业的市场力量,是参与合并的各方力量的总和。这时,所涉企业就是参与合并的各企业。在吸收合并情况下,所涉企业是吸收方以及被吸收方企业。这两种情况下,新陈代谢,其来龙去脉清晰,因而所涉企业的确定相对容易。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取得控制
按照欧共体《企业合并条例》第3条,控制是指“一个或多个已经控制至少一个企业的自然人,或者一个或多个企业,通过购买有价证券、签订合同或任何其他方法,对一个或多个其他企业的全部或部分,取得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取得对他人控制的一方称为控制方,对方则称为目标企业。取得控制有多种情形,每一种情形下,所涉企业的构成情况不一。
1.单独控制
(1)一个企业对整个目标企业取得单独控制。前者取得后者的多数表决权,可以构成单独控制。持有50%还是100%的股权,这并不重要。如果不能拥有多数表决权,即使拥有多数股权,也不构成控制。而少数股东如附有特殊权利,也可以成为控制者。这属于法律上的控制。少数股东也可基于事实而取得控制,如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如果根据前一年股东出席股东会的情况,某个少数股东在股东会上拥有稳定的多数投票权,则可认定他取得单独控制。单独控制与吸收合并不同。吸收合并情况下,被吸收方法律人格丧失,而取得控制情况下,被控制方的法律人格在形式上仍是独立的,但在竞争法上,它已没有独立的决策权。这种情况下,所涉企业一方是该取得控制权的公司,另一方是目标公司。
(2)一个企业对其他一个或多个企业的某些部分取得控制。这里的“部分”指一个或多个独立的法律实体,如子公司、内部分支部门或分支机构。此外,一些特定的资产如商标权和许可权也可以作为交易标的物,可以计算其销售额,因而也属于“部分”之列。这种情况下所涉企业的界定,就只能考虑参与交易的那些“部分”,即一方面是控制方,另一方面是目标企业中被取得的部分,而不是目标企业的全部。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3)在合并前后,目标公司仍在从事经营活动,其规模可能不断变化。比如,目标企业出售部分资产、股份,或将其所属某个工厂出售,在计算合并参与人的销售额时,应将这些部分扣除,否则,会夸大合并后企业所具有的市场力量。这时,所涉企业是取得控制的企业,以及目标公司中扣除这些以后余下的部分。反过来,如果在合并协议订立前,目标公司取得他人的资产、股权和实体,这时的所涉企业,就包括控制方、目标公司,以及目标公司所取得的实体。究竟将哪些部分作为所涉企业,以目标企业在行为发生日的结构为准。
(4)企业集团常常通过其子公司来实施对另一企业的合并,从形式上来看,控制方为该子公司,但该项合并的实际效果,是增强该企业集团的力量,因而考察的核心,在于合并是否使企业集团取得或加强了支配地位。因此,这时真正的所涉企业,是该企业集团以及目标公司,而直接实施控制的于公司只是企业集团的组成部分,它本身不是所涉企业。对于存在控制关系的母子公司在竞争法上的地位,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有过详细的讨论。
2.共同控制
共同控制是指若干个企业一同对一个或几个企业实施共同控制权。
(1)几个企业对一个现存的企业取得共同控制。这种情况下,目标企业就汇集了全部母公司及其自身的市场力量,根据实际参与原则,所涉企业一方面是取得共同控制权的各个企业,另一方面是目标企业。对合并的效果进行评价时,须将所有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均计算在内。
如果目标企业此前是被他人单独控制,合并后,原母公司与新加入的母公司对其进行共同控制,由于目标公司只是原母公司的组成部分,其销售额已计入原母公司的销售额,因而它不再是所涉企业,否则会造成销售额的重复计算。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5)共同控制变成单独控制的情况
如果企业原来由两个股东共同控制,现其中一个股东退出,因而该企业由另一股东单独控制,这也构成合并行为,因为这使得后一股东力量增强。退出的股东不再是股东,所涉企业是余下的那个股东,以及现已处于其单独控制下的企业。
(6)合资企业的股东持有的股份发生变化时,所涉企业的确定
合资企业各股东的股份持有发生变化时,通常都会导致股东对企业控制权的增强或削弱,即某些股东卖掉股份,失去对合资企业的控制;某些股东取得股份,控制权增加;同时也可能有新股东加入。不同情况下,所涉企业的确定情况也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形:
1)合资企业的一个股东退出,而没有新股东加入。退出方的股份由余下的股东享有。如果这时只余下一个股东,则变成单独控制;如果余下的仍有两个股东,则合资企业仍可能处于共同控制中。这时,所涉企业是这些共同控制者,以及该合资企业。
2)合资企业的一个股东退出,其转让的股份可以由其他股东购买,也可以由股东以外的人购买而成为股东。如果新股东购买股份较多,也可以取得共同控制权,这时企业合并行为发生在具有共同控制权的新老股东之间,它们以及合资企业均是此项合并行为的所涉企业。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