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总之,合同违约解除消灭合同本身的权利义务并不能否定对可得利益的损害赔偿。
2、对第二条理由,救济手段的多样性是实务中否定派的主要理由,由于非违约方在有解除权时有选择权,他可以选择解除合同,也可以选择继续履行,因此否定派认为非违约方既然选择了解除合同的救济手段,就意味着他不愿意履行合同,这种推断在理论上能够成立,但在实践中却并非如此,如在本文开头提出的案例中,承揽合同有效成立后尚未履行时,定作方提出解除合同,明示拒绝履行,构成根本违约,但由于存在定金条款,非违约方为了获得定金赔偿,选择了解除合同和要求双倍支付定金,这个时候非违约方选择解除合同,并非意味着他不愿意履行合同,而是认为此时继续履行合同已不可能,期望通过定金条款获得救济,因此才选择解除合同,而并非是不愿意履行合同;再如在一房两卖场合,当其中一买主已经取得房屋的所有权时,另一方此时只能要求解除合同,返还房款,而此时由于房价上涨的可得利益损失自然应当赔偿。
总之,非违约方选择解除合同,并非意味着放弃了可得利益的损害赔偿请求。
3、对第三条理由,的确,合同解除在某些情况下意味着对违约方的制裁,但是并非所有的场合都是如此,如在本文案例中,要求解除合同正是违约方拒绝履行的表现形式,此时合同的解除并非是对违约方的制裁。
4、对第四条理由,对法律逻辑的困惑是很多学者支持否定说的理由,如台湾学者就表示了这样的困惑:“可知当事人既愿回复到未签约之状态,在性质上应否准其又主张应使债权人在经济上置于契约如同已履行之状态,于法理上颇有问题。”[11]实际上,且不论法律逻辑上并无问题(将在下文详述),这种单以法律的抽象命题来剪裁现实生活的理由首先就值得商榷。
综上,否定合同违约解除的损害赔偿范围不包括可得利益的理由在理论上很难自圆其说。
(四)合同违约解除损害赔偿范围应包括可得利益损失
1、从法理逻辑看,合同解除在没有溯及力的场合,违约之前的债权债务关系保留,只解除违约后的合同关系,此时合同并未回复到未签约状态,逻辑悖论自然并不存在;在有溯及力的场合,合同关系溯及既往的消灭,但是这里消灭的是原始的权利义务关系,由于违约而派生的救济权利义务关系并未消灭,自然可以要求可得利益的损害赔偿。[12]
2、从法条逻辑看,我国《民法通则》第115条规定“合同的变更或解除,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合同法》第97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而《合同法》第11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害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的合同预见的或应当预见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运用整体解释,可以看出合同因违约解除时,当然应该使用违约责任的规定,应当赔偿可得利益损失。
3、从合同目的看,合同订立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利润,即可得利益,也是合同法保护的对象,当合同因违约解除,由于债务不履行造成的可得利益损害自然应该获得赔偿。
4、从合同解除制度的目的看,合同解除制度是要解决有效成立的合同提前消灭的问题,这是它同无效、撤销、履行、撤回制度的不同之处。[13]合同解除使当事人摆脱合同,但是这个合同是生效的,合同生效了未履行与合同从未生效过是两个概念。合同解除的立法目的在于尽可能周到地保护守约方的合法利益,制裁违约方,使当事人摆脱合同只是手段,违约解除实质是对违约方的一种制裁,是一种特殊的合同责任,它侧重保护的是非违约方的利益,使双方的经济损失尽量减少到最低。从这个意义讲,只有赔偿守约方的可得利益才符合合同解除制度的目的。
5、从平衡双方利益的立法政策和诚信原则看,损害赔偿使对受害者合同权利的救济,应当遵循完全赔偿原则。如前所述,在很多情况下,守约方解除合同属于无奈之举,这样的解除,不能说使对违约方的制裁,解约方并没有因解除合同而获得利益,违约方也并未因此处于不利地位。如在开头的案例中,由于合同未实际履行,不存在返还利益和信赖利益的损失,如果不支持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违约方将不会受到任何制裁;此外,违约方不履行比迟延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在主观上的过错更明显,违约行为更严重,却获得赔偿更少,明显不合理。长此以往,人们将抛弃恪守合同的信念,合同的信赖基础和诚信原则将受到严重破坏。
六、结论
如上所述,合同违约解除后损害赔偿范围应当包括可得利益或期待利益,总的来说,损害赔偿范围应该包括如下几种:第一,合同解除后,因恢复原状而发生的损害赔偿。第二,管理、维修标的物产生的费用,或准备履行而支付的费用。也就是信赖利益的赔偿。第三,非违约方因返还本身支出的费用,即返还利益。第四,因期待合同可以得到履行的可得利益。当然,在确定合同违约解除后损害赔偿范围时,同样要适用损害赔偿的可预见标准和过失规则、损益相抵规则等基本限定规则,在此不赘。
[1] 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1991年台湾自版第12版,第346页。转引自韩世远:《违约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