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还有许多专家建议,要建立公正的社会学术职称评定机构,其人员不由本校(院、所)学者组成,而是由当地同一学科的其他学者所组成,机构的人员还应该定时调整,以真正形成一个纯学术权威评审机构。
对策:尽快出台学术规范 全面完善监管机制
针对教学科研中的剽窃抄袭之风,许多高校、研究机构都在加强学术道德教育的同时,出台了相关措施,如《北京大学关于教师学术道德问题的规定》,学校对有严重学术道德问题者实行“一票否决”,校方称,近年来已有数名教师因此被解聘。
教育部一位官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剽窃抄袭行为的鉴别定性及行政处理,是个非常严肃、相当复杂、也相当棘手的问题,因为这会使涉案人从此斯文扫地、在人格和事业上一蹶不振。法院在审理涉嫌作品抄袭案时,通常也会委托相关领域的专家合议,慎重做出鉴定意见。他承认,因抄袭纠纷而闹到法院的案例毕竟是极少比例,多数情况下,单位会采取“民不报,官不究”的态度,即便事情闹大了,也会首先考虑“内部处理”的方式。
但由于法规制度和学术规范的缺陷,会使事实认定及处理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内部处理”即使结果是公正的,也可能会被公众认为是不公正的。今年6月,有人指责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某研究员撰写的一书有抄袭问题,所里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后,否定了抄袭,认为存在“学术不规范问题”。结果舆论哗然,不少人质疑:“内部鉴定”是不是公正?会不会为非技术原因而对结果“内部掌控”?作为涉嫌人所属单位是否应该避嫌?
学术抄袭浮夸问题难禁,其实暴露了宏观制度的缺陷:一是对学术成果的生产、发表、评价等各个环节没有统一严格的规范;二是案件处理时合理的仲裁机制的缺失。
近期,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出台,有关人士介绍说,“制定学术规范”工作经过调研、起草、征询意见并完善,历时两年,并获得由99名高校领导和著名教授组成的委员会一致同意。针对目前学术界的一些突出问题,《规范》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如“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规范》建议,各高校可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学术规范及其实施办法。
这一消息令人欣慰。但必须承认的是,相关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深入,因为这部《规范》还只是高校学术活动的自律守则。
知识产权报·王少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