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1)(5)
2017-10-02 06:51
导读:2、体制缺陷是造成依法行政难的客观原因。一是党委与政府职责分工不明。党委及其部门参与行政管理和执法、出台涉及人民群众权利义务的文件,一旦
2、体制缺陷是造成依法行政难的客观原因。一是党委与政府职责分工不明。党委及其部门参与行政管理和执法、出台涉及人民群众权利义务的文件,一旦出了问题,而党委内部没有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法律程序,群众要找政府去解决,政府及其部门没有复议党委及其部门行为的职能,司法部门也没有讼诉党委及其部门的法律规定。其结果是问题难以解决,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如音像市场管理,各级出台文件要求由宣传部门牵头,组织文化、广电部门负责具休管理,使政府部门的职责变成了党委部门的职责,给依法行政带来了新的职责不清。二是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现象普遍。如对农药市场的管理,《农药管理条例》规定由农业行政部门管理,而很多农药又属化学危险物品,商贸业行政部门依照《化学危险物品管理办法》也要进行管理。于是,两个部门各按各的要求行使管理权,经常出现你发证我处罚、我发证你处罚的现象。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管理体制不颇,职能分工不明。四是垂直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难于协调与监督。作为基层一级政府理应成为其管辖范围内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对其辖区的行政执法状况承担主要责任。现实中垂直管理部门之间、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之间的行政执法争议,垂直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层政府就难于协调和监督,这无疑给基层政府推动依法行政工作增加难度和压力。
3、法治意识薄弱是导致依法行政难的的内在因素。法治意识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做出行政行为时要按照法律的规定、程序和方法,树立依法管理国家、管理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的观念。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法治意识的高低对依法行政能否得到实施起着关键作用。树立法治意识实质上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具有“法律至上”的观念,即以法律作为行为活动的最高标准,真正做到依法行政。然而,不少基层领导对法治的作用感悟不大,对依法行政的要求怀着矛盾心态,对上觉得少了民主少了法治,对下觉得多讲民主、多讲依法是自找麻烦,烦琐哲学,甚至觉得用法治解决问题不如用人治解决问题管用、有效,因而容易发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动摇,抱怨群众不懂法、不守法。说到底基层的唯权唯上独尊和民主氛围不浓是阻碍依法行政的关键因素。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推行110警务运行机制是公安警务改革的必然趋势
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全面监督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