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注释】
[1]从广义的角度而不是仅就语词的表面涵义理解,所谓“快乐”、“幸福”不过就是主体各种利益的表征,利益指向是功利主义原则的核心。
[2]季卫东确切地指出:这种状况不独中国然,在各种社会都具有普遍意义,西方解纷方式选择中的舒沃茨假说和布莱克命题就是很好的说明。见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3]波斯纳说,“就基于自愿的市场交易模型而言,追求财富要比古典功利主义更尊重个人选择。”参见[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波斯纳还认为,“相比之下,这个窃贼没有给项链所有者以及其他任何人提供任何收益,他对这一项链的,功利主义者也许会承认的‘权利’都基于感官,即感受快乐的能力,而这对其他人来说也许一文不值。”参见[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5]陆益龙等人的调查涉及2970份有效问卷,1.4%的受访对象对纠纷解决方式作出选择,“忍忍算了”、“自己解决“、“求助第三方”的比例各占0.3%、0.5%、和0.6%。参见陆益龙:《乡村社会法制化的条件》,载郭星华、陆益龙等:《法律与社会——社会学和法学的视角》,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页。
[5]美国法社会学家罗伯特·c·埃里克森认为,纠纷双方的合作之迷在于作为理性人的行动模式——“博弈论”。他认为,纠纷的当事人即是博弈的双方,无论其他博弈者作出什么选择,某个选项对一个博弈者在该博弈期间都有利,这一选项就是首选;当诸多博弈者的选项汇合之后会产生可能获得的最大的总和客观报酬,而不论各个博弈者如何分享这一总量,那么该博弈结果在此称之为“合作解”,或是“福利最大化解”。参见[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6]顾培东认为,自决的主体并非仅指直接冲突者本身,还包括直接冲突者各自可以借助的某些其他力量,主要是与直接冲突者利益相一致的家庭、民族、团体或其他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参与的其他社会成员越多,冲突一方的自决力也就越强。参见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页。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7]除上文引述的两个理由之外,科恩还认为,中国传统的厌讼心理还与下面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一审法院都设在各县城,远离大多数民众居住的村落,出庭的旅费和住宿费用很高,因此,没有金钱和时间就不可能进行诉讼。另一个是民众在法院往往遭到侮辱性的白眼。科恩的考察主要限于传统中国(即1949年之前的情形),上述两种情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中国公民越来越“接近司法”。对经济组织而言,由于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两种限制性因素根本就不存在。有关科恩的论述引自[日]大木雅夫:《东西方的观念比较》,华夏、战宪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参考文献】
{1}王润生.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3}[英]布赖恩·特纳.社会学理论指南[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美]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吴曲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美]尤金·J·本奇.现代企业管理概要[M]马大抗,赵永昌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
{6}[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M].杨善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7}季卫东.亦论制度的创新、移植以及自组织性[A].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8}[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社会[M].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
{9}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10} Gerry Johnstone. Restorative Justice: Ideas, values, debates. Cullompton. Devon: William Publishing, 2002.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11}[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2}[美]麦宜生.市民生活中的法律[A].王平译.郭星华,陆益龙等.法律与社会——社会学和法学的视角[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日]大木雅夫.东西方的观念比较[M].华夏,战宪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