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抢劫罪中几个相关理论题目的分析与认定(3)
2017-10-25 01:17
导读:我国《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也就是以抢劫罪论处。这一款如何适用,对携带凶器如何理解
我国《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也就是以抢劫罪论处。这一款如何适用,对携带凶器如何理解,在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有不同的理解,这主要表现在对“携带”和“凶器”的如何界定上。一种意见以为只要行为人在抢夺时随身携带有凶器,不问其是否使用或出示,都对他人的人身构成威胁,因此,应以抢劫罪论处。假如实在际使用凶器或出示了凶器,则应真接定为抢劫罪,另一种意见以为,携带凶器应具备随时可能使用或当场能够使用的特点,即具有随时使用的可能性。既不要求行为人显示凶器,也不要求行为人向被害人暗示自己携带有凶器。只要行为人随身携带了随时可能使用的凶器进行抢夺,就构成抢劫罪。第三种意见以为,行为人携带凶器抢夺,至少要求行为人显示出凶器,足以让受害人害怕,才能构成抢劫罪。假如行为人携带凶器但没有显示,则不能构成抢劫罪。以上三种观点不仅在携带上有分歧,而且对凶器的范围界定上也存在有争议。为了同一熟悉,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1月17日作出了《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若干的解释》。解释的第六条对“携带凶器抢夺”的理解和认定作出了明确规定。所谓携带凶器抢夺,是指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或者为了实施犯罪而随身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行为。根据这条解释,有两种情况符合《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的“携带凶器进行抢夺”。一是行为人在抢夺时随身携带有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随身携带的器械。在这种情况下,不论行为人是基于何种原因随身携带上述器械,也不论行为人是不是打算在抢夺不成时使用这些器械,只要行为人随身携带有上述物品进行抢夺,都应当适用《刑法》第267条第2款,以抢劫罪论处。二是行为人在抢夺时随身携带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必须是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才能适用《刑法》第267条第2款的规定,以抢劫罪论处。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刑法》第267条第2款的适用必须要取决于携带的凶器的种类,同时还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上的故意。第一种情况是只要携带第一类凶器抢夺,就以抢劫论,而第二种情况是只有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第二类凶器才能以抢劫罪论处,假如携带了非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凶器,但主观上不是为了犯罪预备的而实施了抢夺,则不能以抢劫罪论处。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六、关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转化抢劫的认定
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抢劫、贩卖毒品、纵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其中规定了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犯抢劫罪应负刑事责任。那么,对于《刑法》第269条的规定的转化刑抢劫,是否适用《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呢?在司法实践中,对这个题目的把握一直比较混乱,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因此体现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也就产生了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以为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不适用《刑法》第269条的规定,不能转化为抢劫罪。理由是《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躲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处罚。也就是以抢劫罪论处。在这条规定中的前罪是犯盗窃、诈骗、抢夺罪。而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犯这三种罪,是不负刑事责任的,这应该是一个条件,既使行为人的行为发生了转化,由于受条件条件的限制,也不应对转化后的犯罪承担刑事责任。由于行为人不具备承担转化型抢劫的条件条件。否则,就违反了我国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而另一种意见则以为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应对转化型抢劫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理由是既然《刑法》第269条规定了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了窝躲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论处,那么,以抢劫罪论处就是一个先决条件,既然定性为抢劫罪,那么,依照《刑法》第17条的规定,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对抢劫罪应承担刑事责任,那也同时就应对转化刑抢劫承担刑事责任。鉴于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上述两种相对立的意见,最高人民***法律政策室于2003年作出了《关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有关题目的答复》。答复中明确指出: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了《刑法》第269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63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但对情节明显稍微,危害不大的,可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固然这一答复不是以司法解释的名义进行的,但也反映出我国最高司法机关对这一题目的理解,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应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也可作为具体个案的定案依据。因此,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应对转化型抢劫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