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贪污受贿犯罪的畸形需要及其抑制律毕业(3)
2017-10-25 03:00
导读:正如上所述,畸形的需要之所以称之为畸形,是由于这种需要是不可能通过正当途经、用正当手段来满足的。心理表明:人对事物会有一定的态度,“根据
正如上所述,畸形的需要之所以称之为畸形,是由于这种需要是不可能通过正当途经、用正当手段来满足的。心理表明:人对事物会有一定的态度,“根据是否符合主观的需要,可能采取肯定态度,也可能采取否定态度。当他采取肯定的态度时,就会产生爱、满足、愉快、尊敬等内心体验;当他采取否定的态度时,就会产生憎恨、不满足、不愉快、痛苦、忧愁、愤怒、恐惧、羞耻和悔恨等内心体验。”⑥因此,一旦畸形的需要满足不了时,这种人便会产生痛苦。怎样才能往掉痛苦获取快乐呢?美国犯罪学家罗伯特.默顿的社会紊乱对此作了很好的回答,他以为:在美国社会中,目标和手段的相互是产生违法的潜伏根源。社会特别夸大的目标是取得财富、成功和权力。社会所提供的实现这些目标的正当手段包括努力工作、接受和勤俭等。尽管取得财富等成功标志的目标对全社会来说都是一致的,但是社会所提供的实现这些目标的正当手段却不是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同等的,而是根据各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确定的。结果,那些由于没有既定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而不能通过正当手段取得成功的公民便会感到沮丧、生气,其中有些人便会求诸犯罪手段。⑦这个观点固然是针对美国而言的,但也能够很好地说明我国包括贪污受贿犯罪在内的财产犯罪发生的心理机制。当某个公务员脑中有了强烈的畸形需要,而社会、国家又没有也不可能给其提供满足这种需要的途经、手段时,他就会感到烦恼痛苦,心理压力日益沉重,他就会转向用非法的手段来达到非法的目的。当他看到权力能与财物相交换这个异化现象时,便会用手中的权往捞好处,往贪污受贿,滑进犯罪的泥坑之中。这正如前苏联学者库德里亚夫采夫指出的那样:“人正是根据在他自身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需要和利益,考虑到自己存在的客观条件,制定或近或远的生活计划,规划自己活动的长远目的和眼前目的,个人在这方面产生的***倾向,就会导致选择所禁止的与道德规范相抵触的行为目的。”⑧畸形的需要,象海妖一样,将一些人诱进了地狱。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畸形需要产生的原因
面对难以遏制的贪污受贿犯罪的势头,不少同道也对畸形需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提出了种种观点。如“外来腐蚀说”,以为改革开放后,西方腐朽的东西占领了一些人的头脑;如“源流说”,以为是旧封建思想意识残余仍在散发着臭味,腐蚀了一些人;还有的简单地贴上了“阶级斗争”的标签,以为是剥削阶级的意识支配了一些人的行为,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
很显然,上述观点都是片面的。马克思、恩格斯以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远远的形式)的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⑨因此,畸形需要作为一种人的意识,其产生的原因,只能从当前的改革开放这一大环境中往寻找。脱离中国实际,往分析当前产生***的原因,是违反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笔者以为,当前一些国家工作职员产生畸形需要,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物质利益已成为市民活动的出发点,这是畸形物质需要产生的条件条件。
当今中国,有目共睹的是,市民已从社会中相对分离出来,物质利益成为市民活动的出发点,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一个有着深远历史意义的变化。
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是马克思青年根据黑格尔的法的公道成份,来解释社会组织的,是同上层建筑与基础相对应的概念。这里的政治社会是指国家政权;市民社会则是指国家直接控制之外的社会和经济安排、规则、制度。说通俗一点,政治社会是组织治理社会的层面,市民社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的层面。⑩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我国在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后,模仿前苏联模式,建立了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合而为一的高度同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五’期间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后来虽有一定的变化,但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过于单一,国家行政机构对微观经济治理上过于集中同一的长期没有解决,而且发展得越来越突出。”⑾产供销、人财物全部纳进了国家的计划治理,成了政府直接控制治理下的部分,没有局部利益可言。职工生活保障也由国家统管,物质利益并非企业、职工进行社会活动的直接动力。相反,而是大力批判“物质剌激”、“奖金挂帅”,大兴“政治上的不断革命”。在,推行“一大二公”,种什么、种多少都由国家决定;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小资产阶级思想,“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农民的生产活动与其自身的物质利益严重脱钩,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总之,在高度同一的计划经济中,政治社会直接统管着市民社会,把物质利益说成“是资产阶级用以腐蚀我们的干部、群众,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腐蚀剂”⑿人们并不把物质利益作为生产活动的直接动力,整个社会在“假大空”的政治笼罩下,大搞“政治”经济,物质利益只能作为一个抽象的东西游离于人们之外。正如陈兴良博士所说:“在公有制的条件下,尤其是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对经济直接进行规划,国家权力渗透到整个社会,其结果是国家吞没了市民社会。”⒀人们在物质需求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过着清贫的均匀主义生活。这个时代里,物质利益在社会中,从而也在人们心目中,不能占主导地位。而且,社会商品也十分短缺,大量按计划凭票供给。因此,很难产生畸形的物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