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書”字的结构及其相应的哲学问题(4)

2013-04-26 01:29
导读:本文尝试从书字的文字演化、沿革立论,并字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探讨文明演化和古典文献正确解读和归结的角度。笔者的这一探讨和尝试,

  本文尝试从“书”字的文字演化、沿革立论,并字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探讨文明演化和古典文献正确解读和归结的角度。笔者的这一探讨和尝试,或许是还原华夏文明的哲学基本问题、 正确解读古典文献以及比较与衔接中西文明的一个思路和方法,现在将其整理出来,以期与同道者交流。

  注 释

  [1]《新华字典》 商务印书馆 1998年版 P455。

  [2]《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P 1509。

  [3]《汉语大词典》P1509-P1510。这些“书”字条目下的释意,本文在引用时有删节。在下文有关“书”字的文字结构演化和沿革史的分析、考证中,限于篇幅,对其相应的释意演化、沿革中出现的歧意和曲解,本文在行文中不作评论,如汉郑玄、清王筠、颜师古等。

  [4] 汤可敬撰 许慎原著《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 1997年7月第一版 P2164。

  [5] 其考证见下文。

  [6]《汉语大词典》 P2166。

  [7] 参阅《说文解字·聿部》。

  [8] 罗振玉在《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中考证,“聿”为:“此手持笔形,乃象形,非形声。”转引证于《汉语大字典》P1509。倪永宏在《汉字部首详解》中,将“ 肀”、“■”和“聿”放在一起。释“肀”为笔,释“■”为开叉的笔。倪永宏著《汉字部首详解》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P76-77。

  [9] 汤成元主编《金石字典》中国书店 1995年10月第一版 P608-P609。

  [10]《说文解字今释》 P422。

  [11]《说文解字今释》 P422。

  [12]类似的典型例子还有“音”字,参阅《说文解字今释》 P368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解字今释》 P10 ,对“一”的哲学内涵阐发比较完整的是春秋时期的,参阅老子著《经》。

  [13] 在华夏文明的文字结构中,造字起源字型结构中的“一”和哲学范畴的“道”关联,形成了一个十分庞大文字体系,如《说文解字》中的“一”部、“聿”部、“正”部等。

  [14]《说文解字今释》 P422。

  [15]参阅《说文解字今释》P422,《汉语大词典》P3166。

  [16]《说文解字今释》P482。

  [17]《说文解字今释》 P2156。

  [18]苗田力主编《希腊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P21。

  [19] “正”《说文解字》释为:“正,是也。从止,一以上。”《说文解字今释》P239。与甲骨文对比考察,在这一释意中,“止”是脚的一个变体,表示站立和行为动作的工具,“一”是具有华夏文字哲学内涵的概念,见注[12]。

  [20]参阅《说文解字.叙》,《说文解字今释》P2170- P2172。 在同一时期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文字的释意脱离字形结构,在文字的释意是用别的文字注释所考察的文字释意如《尔雅》的产生和发展,与此应具上和上的必然联系。

  [21]现代应用的简化字“书”在字形结构上源于汉隶“書”的简化,简化字“书”在字形结构上看不出其具体的文字概念和释意意义。但汉隶“書”在字形结构上的“从聿,从日”,仍具有使用记载工具(肀)将考察和分析对象演化、发展的内在属性和传统文明的“道”(现代常用的西方内涵的规律)记录明白,象在日光下看东西一样清楚的会意,并将“書”的字形结构演化、沿革中的释意继承了下来,赋予了简化字的“书”。

  参考文献:

  刘涛著《文明史演化的逻辑》 上海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1月·上海

  汤可敬撰 许慎原著《说文解字今释》 岳麓书社 1997年·长沙

  《新华字典》 商务印书馆 1998年·北京

  《大词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 1995年版

  汤成元主编《金石字典》 中国书店 1995年10月版

  徐仲舒主编《甲骨文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0年·成都

  何琳仪著《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 1998年9月版

  苗田力主编《希腊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 岳麓书社 1988年·长沙

  胡奇元 方环海撰《尔雅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上海

  冯达甫撰《译注》上海古藉出版社 1991年·上海

  金良年撰《论语译注》上海古藉出版社 1995年·上海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6年·上海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3年·西安

  张立文主编《道》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北京

  陈克明著《群经要义》 东方出版社 1996年·北京

  [西汉]董仲舒著 苏兴撰《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 1992年·北京

  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年·北京

  任继愈主编《史》 人民出版社 1963年·北京

  胡适著 耿云志导读《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海古藉出版社 1997年·上海

  王风阳著《汉字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9年·长春

  李敏生著《汉字哲学初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年·北京

  李圃著《甲骨文字学》 学林出版社 1995年·上海

  尹黎云著《汉字字源系统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北京

  [德]海德格尔著 《形而上学导论》 商务印书馆 1996年· 北京

  [附注] 本文是笔者《文明史演化的逻辑》一书相关问题的展开和延伸。在《文明史演化的逻辑》相关问题的研究中,笔者发现了华夏文明的古文字具有古希腊哲学内涵的概念和逻辑属性,并利用这一属性进行了华夏文明经典典籍文献的解读,以及华夏文明哲学相关问题的历史复原。在该书中笔者阐述了华夏文明在中西文明交融和文明传统需要进行重新评价时期,相关问题展开的方法与视角,并延伸于《文明史演化的逻辑》一书的分析和演绎中。但是在《文明史演化的逻辑》一书中,限于该书的逻辑体系,本文涉及的相关问题仍没有进一步展开,在此文的分析中结合書字结构的解析展开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以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更为明确的交代。刘涛著《文明史演化的逻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1月·上海

上一篇:浅谈用实践的观点解释自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