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摘要 :先秦把师与天、地、父并列,三代的(2)

2013-05-14 02:14
导读:因此,在荀子那里,尊师重教被看作是制定国家的法令制度并能否得以推行、进而上升为国家兴衰存亡的标志,"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

因此,在荀子那里,尊师重教被看作是制定国家的法令制度并能否得以推行、进而上升为国家兴衰存亡的标志,"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大略》)。荀子指出:"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也"(《荀子·儒效》),国家兴盛的一个标志是贵师而重傅,法度得以衍生、存在的根由在于师能教授人知、勇、能、察、辩这些"大宝",国家故而强盛。"法度"即法统、条律,管子认为"法制度量,王者典器也"(《正言第三十四》),

"法度者,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诈伪"(《明法解第六十七》),"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形势解第六十四》),"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任法第四十五》)。

既然师肩负有如此重任,显然并不是什幺人都可以为师的。荀子对为师者的标准尺度、责任、师术作了严格的法度,"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也"(《荀子·致士》),尊严、耆艾、诵说、知微是衡量为师者的四条标尺。显然,荀子坚持为师者应有端庄、持重,有威严,知识面不但要广博,还要精微。荀子这里的耆艾,大概是从年龄上讲的,古时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人到了五六十岁,老成、庄重,有信誉,可以为师。当然,耆艾本身还有一个师傅的含义,《国语·周语上》:"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韦昭注:"耆艾,师傅也。师傅修理瞽史之教,以闻于王也。"

同样也重视师教的重要性,云:"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经》二十七章)。

墨家亦是高度重视师教:"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墨子·非儒下》)。;

《周易》对的深远意义体悟颇深。《临》卦《大象传》,其辞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意思是:低泽之上有高地,象征临卦;君子因此花费无穷的思虑教导百姓,发挥无边的美德容纳养育民众。教思,两字均作动词,犹言施行教导,费尽思虑。[1]其它诸如观卦、贲卦、颐卦等,都一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管子对教育的礼识是非常在行的:"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管子·弟子职》)。

晏子在教育的内容上倡导德行为先:"列士并学,终善者为师"(《晏子春秋·内篇第二》)。

《吕氏春秋》则公然宣称尊师不必盘诘其贵贱贫富,即不可用贵贱贫富来作为划分其师是否可尊的标准:"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 尊师重教的礼数法度

先秦圣哲尊师重教的睿智识度,对后世影响颇深。然而尊师重教的礼数法度则是由统治者制订执行的,因此在具体的现实生活层面,"师"的地位自然而然的要比君主与高级官吏逊色一些了。曾讲述了一则师不可以为天子的故事:

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尧问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啮缺之为人也,聪明睿知,给数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絯,方且四顾而物应,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天地第十二》)

庄子在这里阐明诸如像啮缺这种聪明睿智、机警敏捷、天性过人的师,还是不可以为天子的,此乃由于他极有可能用人事来对应天然。比如因为他精於禁阻过失,却不知道过失所产生的根由。让他这样的人做天子,就会依凭人为而摈弃自然,会以自身为本位来区分人我,会尊尚智巧而谋急用,会为琐事所役使,会为外物所拘束,会酬接四方不暇,会事事求合宜,会受到外物影响而没有定则,所以像他这样的师或许只可以作百姓的官长,却不可以做国君。

道家大概是如此看待国君和师傅的差别的,这种看法固然和道家崇尚自然、无为有关,或许至少代表了古人对师的为学、为人、为术的一些成见。由此也可以理解师的地位为何逊色於君主与高级官吏了。

周朝按照名位、官阶品级分划了一整套礼仪等级制度,相应配套有一系列的礼节规范和仪礼容态,统称为礼数。《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周礼》对师教的地位、作用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周礼·天官冢宰》载:"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也就是说,要采用九种统和的方式,维系上下关系之通顺:第一是君主,以占有的土地得到臣民的拥戴;第二是长官,以尊贵的地位使臣僚尊重;第三是师长,以贤德使受教者敬爱;第四是儒士,以道学使学生信服,……。在九种人中,师与儒仅次于"牧"与"长"而居三四,地位也算居中偏上。

尽管"师"的地位居于统治者之下,可是统治者唯有尊师才能达到安国、富国、强国的理想,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商汤灭夏以后,其左相仲虺作书告诫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尚书·仲虺之诰》),其意为:能自己求得老师的君主,就能够称王于天下;(像夏桀那样)以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的君主,就会灭亡。

据《尚书.舜典》记载:舜之时,业已有"鞭作官刑,扑作教刑"的法度。殷商天子有"六大","大(太)宰"为六大之首。周天子有"六官",即将官职分六个系统,大宰为六卿之长,均尊称为"天官",掌管全面政务、地官司徒公众事务官(掌管教化)、春官宗伯负责祖先事务的族长(掌管祭祀)、夏官司马军事官员、秋官司寇掌管刑罚事务的官员、冬官考工记工艺审核记录。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六典之中,"教典"仅次于"治典"而位列第二,其作用是"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周礼·天官冢宰》),也就是说,各诸侯邦国之贡献服从,天下百姓之驯顺牧养,天下之太平安定,官府运作之,都依赖于一部教典。至于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则具列教典之下了。"小宰之职,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凡宫之纠禁。"属于地官。地官系统是次级官职,负责全国的教育,协助天子教化安定天下。地官之长称"司徒",在六卿之中的地位仅次于"大宰",其正职为"大司徒",副职为"小司徒"。"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他应根据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湿五处居民不同的生活习惯,施行十二种教育:

上一篇:【摘 要】哲学中所讲的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