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礼——恭敬尊重,礼仪文明
古代所谓“礼”是一系列程式化、仪文化规则,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礼仪、社会习俗、礼仪规范。但儒家所重视的并不只是礼的外在形式,而是体现在礼的形式之中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这种功能和意义简单说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别嫌明微”[5](p.124),也就是明确不同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人之间一些必要的区别,以避免出现嫌疑和尴尬的场面,从而维持稳定的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秩序。二是表达“恭敬”[5](p.2)、“辞让”[5](p.126)之心,让人们有一种适当的形式,互相谦让,互相表达恭敬与尊重。三是“礼之用,和为贵”[2](p.18),通过在、宗教、社交、家庭、娱乐等不同场合人们必须遵循的各种礼节、仪式,并配以,来融洽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和睦安定。不可否认,在封建时代,礼的许多具体内容,实际上强化着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其中不少繁文缛节早已过时,失去了意义。太多太繁的礼也会束缚人的手脚,限制人的自由。但是礼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这些功能和作用,当代社会也仍然需要。
一定形式的礼,无论对于一个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社会而言,礼是这个社会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对个人而言,礼则是其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助“礼”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来对公民进行道德素质,特别是恭敬、尊重品质的教育。例如对国家的恭敬,对职业的恭敬,对顾客的尊重,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等等,都可以在一定形式的“礼”中得到体现。认为礼的具体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因革损益的,对前代的礼制应根据当代的具体情况,择其善者为我所用,例如“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2](p.164) 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鉴这种态度,对古代的礼仪继承其优秀的精华,“损”去其过时的糟粕,“益”之以符合现代文明的新内容,从而创造出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新的礼仪文化,使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古国放射出现代文明的光彩。
四、智——崇尚知识,追求真理
“智”通常又“知”,既作动词指认知,又作名词指知识、智慧。把“智”列为“五常”之一,认为追求知识,增长聪明智慧,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4](p.270) 儒家相信,人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类所认识的事物,却没有不可以被人所认识的事物。人类不断通过实践,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探究万物,掌握规律,创造文明,积累起越来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些知识代代相传,不断发展,犹如漫漫长夜里永不熄灭的明灯,茫茫大海上永不沉没的航标,照耀着社会人生之正途,指引着通往真理的方向。今天我们可以借助“五常”之“智”来提倡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
掌握知识并善于思考的人就可能成为“智者”。“智者”不仅知识丰富,而且聪明智慧,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 具有完善理想人格的君子,不仅应当是“仁者”,而且也应当是“智者”。“智”与“仁”也是相辅相成的。好学求知也能促进仁德的自觉和生长。故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p.200)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也说过:“美德即知识。”[6](p.126) 若能将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建立在科学知识和真理的基础之上,则人类安身立命的道德根基也许会更加坚实而深厚。
崇尚知识与智慧,必然重视学习与教育。孔、孟都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可以说是提倡全民教育的先驱。“孔门四科”和“六艺”等教学内容,体现了对学生德、智、体、美、情的全面教育,可以说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典范。他们的教育理念本身即体现了一种道德的而非功利的精神,“以人治人”。朱熹所谓“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7](p.5),本来的意思也就是以符合人道的方式来教育人。这恰好可以纠正当今社会应试教育、工具教育的偏颇。古代儒家留下的许多有关教育和学习的格言和教诲,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无常师”、“教学相长”、“不耻下问”、“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知人论世”;“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等,都是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即使在当代社会也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信——忠于职责,诚实守信
所谓“信”,即诚信。儒家把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诚之”是“人之道”[7](p.10)。这等于是把“诚”作为至高无上的价值源头来看待。要取信于人,根本在于“反身而诚”。《大学》也以“正心诚意”作为“修身”的前提。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p.21)“民无信不立。”[2](p.126)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2](p.5),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2](p.4)。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诚实笃信。“言忠信,行笃敬”[2](p.162)才能行于天下。孔子说:“信则人任焉。”[2](p.183)只有当你被证明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时,别人才会觉得你可靠,才会把大事托附给你。
“信”的道德要求,内涵很丰富,包括说话算数,言行如一;尊重事实,反映真相;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履行义务,等等。与“信”相反的便是表里不一,背信弃义,虚伪欺诈,不守信用,不负责任。如果一个社会缺失了诚信,人与人之间相互尔虞我诈,这个社会就将是个丑恶而可怕的社会。
中华有着悠久的诚实守信的优良道德传统,上传诵着许多诚实守信的动人故事。继承发扬诚信的道德传统,在当今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显得更加迫切。许多有识之士指出,诚信的缺失和信用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和隐患,企业信用之差已经使信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实际上,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必须有建立在诚信道德原则基础上的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作为保障。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也都十分重视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这种建设一方面有赖于现实的和制度体系保障,另一方面也须借助于的信仰中的诚信道德价值之源。中国传统儒学关于诚信的思想,也是我们今天重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体系时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价值资源,我们应当十分珍惜这一现在有可能日益走向稀缺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