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创新实践 社会进步 主体 客体 历史(2)
2013-06-27 01:09
导读:综上所述,社会进步包括两个相互统一的内容:一是人的发展首先必须以社会文明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是社会文明的发展则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与
综上所述,社会进步包括两个相互统一的内容:一是人的发展首先必须以社会文明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是社会文明的发展则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与归旨。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进步的综合评价尺度应是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相统一。这是社会进步的“两点论”,脱离了主体尺度的客体尺度是无意义的,离开了客体尺度的主体尺度是抽象的;只有把两种尺度相统一起来,才能客观地科学地把握社会进步的内涵与事实,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指明前进的方向。
三、创新实践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里把人类实践活动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交往实践、精神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利用生产工具来改造自然界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是人类历史上最先出现的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社会交往实践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得以建立深化和发展的前提,是物质交往、政治交往与精神交往三者的统一。精神生产实践是精神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它不同于物质生产实践,而是以文字的、数字的和艺术的语言符号为工具来反映社会存在的活动,是处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相互关系的活动。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继承性和积累性、复杂性和扩张性等特性。根据人类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相应地,人类实践活动的高级形式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三个方面。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科技创新是人类对新技术设备和新技术工艺的发明与采用,是对旧技术的改造和取代;在社会交往领域,制度创新是人类对交往关系规范与制约系统的变更与突破,是新制度对旧制度的取代与扬弃;在精神生产领域,文化创新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新思想、新观念与新方法,是新的科学真理与价值观念对旧知识的否定与超越。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社会进步是人类在创新实践下实现的。通过科技创新实践,人类不断创造出生产力、劳动资料和物质财富等,汇集成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由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制度创新实践的条件下,人类一步一步地创造和完善了社会规范、社会准则与制度体系,从而拓展了制度文明的适用空间,为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得益于文化创新实践,人类创造出了追求真善美的文化硕果,拓展了精神文明的深层意义,并为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1.科技创新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马克思早在一个半世纪前就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更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就是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第一位要素,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超常动力。从长远来看,实现我们的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从当前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也是来自于科技创新。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工业化和信息化滞后,“三农”问题较多,城镇化进程缓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严峻考验。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继续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制度和体系,大力培育、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唯有如此才能解决这些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难题。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看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弱,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可以说科技竞争力将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中的命运和前途。成为维护国家独立与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因此,科技创新无论对于哪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主导性、亟需解决的问题。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2.制度创新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意识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制度就是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内容。制度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适合的制度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社会的发展。制度创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推动物质文明前进,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完善政治体制,推动政治文明发展,培育良好文化环境,推动精神文明提升等途径来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不是消极无为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同时又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而这两个基本矛盾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需要,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样,不适应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上层建筑也会阻碍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破除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而建立起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才能解除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制度保证。无数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政治文明的进程同时就是政治制度的重新设计和创新,并推动一定时期的政治文明发展。制度文明也对精神文明具有引导和保障作用。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当然,也包括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因此,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推进制度创新。
3.文化创新实践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匮乏,精神上不能贫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和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是维系本国、本民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没有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没有万众一心的民族团结力,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要依靠先进文化来培育,文化创新是形成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而文化创新实践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育高尚的民族精神。如何通过文化创新实践达到这一要求呢?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现状,面对本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批判扬弃,创新转化,既要与时俱进弘扬传统的民族精神,更上一层楼,又要批判吸收其他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不断注入新的动能,更重要的是创造出新的民族精神,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所以也理应包括文化的进步和发达。先进文化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文化创新实践要能够体现出创新的价值,并对自身作出评价,也要对创新能力本身作出检验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