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主体 客体 必然 自由 任性 【论文(2)
2013-06-27 01:18
导读:二 自由是与必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也是与主体性相关联的一个概念。是主体性的表现和确证。 必然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如此、不能其他的趋势。必
二
自由是与必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也是与主体性相关联的一个概念。是主体性的表现和确证。
必然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如此、不能其他的趋势。必然性、规律性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自然界、社会界都是如此。因此,必然的特点在于它是客观的、绝对的、第一性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强调的既知其然又知所以然,摆脱了人对外部世界的生疏性,使自在之物成为为我之物,使彼岸世界成为此岸世界;“自由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强调人们根据对必然的认识采取改造世界的行动,使外部事物具有合目的的形式。因此,自由是一个关系范畴,是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中生疏性的消除和在实践关系中盲目性的避免。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之前是必然性的奴隶,但是,人们通过实践能够发现和认识必然,使自己的认识合乎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并用这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进行对世界的改造,行动中就获得了自由,人们就从外部世界、外在必然性的奴隶成为外部世界的主人。可见,自由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一定时期内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而自由是相对的。可见,人们获得自由的程度依赖于人们对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手段和程度。而人对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能力都是随人类实践活动而向前发展的。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永无完结,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永无止境,人类从必然中获得自由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因此,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2]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必然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二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必然和自由的联系首先表现在自由不能脱离必然,自由受必然制约。毛泽东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必然和自由的联系还表现在自由中有必然,必然在一定条件下向自由转化。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永远在盲目必然性的支配之下,而人则是能动的有目的的“类存在物”。黑格尔说“理性是有机巧的”。理性的机巧就在于利用自然而反对自然,驾驭外在必然性,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来改造自然界,创设生存环境。人在必然面前获得自由是有条件的:人要想获得自由,第一,既要认识客观规律,又要尊重客观规律;第二,既要分析客观条件,又要利用客观条件;第三,既要认识世界,又要改造世界。在必然和自由问题上,有两种错误倾向是应该反对的。一种是强调绝对必然,否认必然向自由转化,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唯心主义的宿命论。再一种是否认客观规律,强调绝对自由,陷入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
马克思认为,人由于有了意识活动而把自身与动物区别了开来,因为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正是由于这一点,他才是类存在物,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这里表面上看起来,马克思似乎把人的自由意志、意识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活动的根据。但是,实际上,马克思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来解释人的意识的形成,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对象世界、改造对象世界,才“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4]。显然。马克思此处的寓意是非常深刻的。在他看来,正因为人能够将自我与对象区别开来。他才能够在对象性的活动中具有自主性,而不仅仅是在受动性的支配下从事劳动活动,人的劳动也才因此具有了自由自觉的本质。从劳动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人类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看,它具有受动性;这一具有受动性的劳动又是能动的、自由的,因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4]。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
自由不能理解为为所欲为。自由是相对的,历史发展的。因为,人们的自由是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的,不能无视客观规律的制约、企冀绝对的无限的自由。有人认为,自由就是随心所欲,爱干什么干什么,爱怎么干就怎么干,否则就是不自由。其实,随心所欲、盲目蛮干、黑格尔称之为“任性”,这非但不是自由,而且恰恰是最大的不自由。因为“任性”行为是无视客观条件、违背客观规律的,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以失败的结果而告终。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虽然“任性”是最大的不自由,但“任性”却频有发生。即使是科学昌明的今天仍是如此,依笔者所见,现代“任性”至少有六大劣状。
第一,对整个自然界持有片面“征服主义”的观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置于与自然关系的中心地位,非人类中心主义把现代社会遇到的许多问题归因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负面效应。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必然误导人类无节制地运用人类无限的理性和创造力,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主人和主宰者,不断地向自然进攻和索取。实际上这里批判的是把人对自然的优越地位绝对化、极端化了的绝对人类中心主义。我们赞成相对的人类中心主义,主张用相对的、有条件的、可变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以尊重自然规律及其内在价值为基础规范人类的行为。这样人类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中人所扮演的三个角色分别为:奴隶、主人、朋友。
第二,把自然看成是取用不竭的百宝箱和存纳万污的垃圾箱。人们为了谋求自身眼前的局部的利益,片面追求物质财富,滥用、浪费有限的资源,单向地征服和改造自然乃到为所欲为甚至胡作非为,一味索取甚至搞掠夺式的雁过拔毛、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顾眼前不问将来,只为自己忘记子孙,大有将自然界洗劫一空之势。如此急功近利,势必带来生态资源的毁灭性破坏和环境系统的灾难性恶果。麻省理工学教授D.梅多斯主撰,上世纪70年代作为罗马俱乐部报告面世的《增长的极限》指出,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沿用的生产方式一直是大量资源和能源,靠大量投入取得经济发展。如果人类继续这种掠夺式增长,继续高能耗、高物耗的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人类将耗尽地球,总有一天自身会走上绝路。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最容易被人忽视或轻视的是人类废弃物的生态危害问题。习惯上人们往往觉得世界大得很,什么都可以往自然界扔。比如把废气排往浩渺的天空,把废水排往江河湖海。他们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自己的家园,现在家园已经被严重污染了,而罪魁祸首是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