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主体 客体 必然 自由 任性 【论文(3)
2013-06-27 01:18
导读:第三,把自然、生物甚至人自身视为“可随意打扮的女孩”。人们至今仍异口同声地把自然界的“人化”,视为人的骄傲,但“人化的自然”并不都是“好自然
第三,把自然、生物甚至人自身视为“可随意打扮的女孩”。人们至今仍异口同声地把自然界的“人化”,视为人的骄傲,但“人化的自然”并不都是“好自然”,并不是越“人化”越好。现今,由于不合理的城市、工业布局,造成环境问题和公害事件。如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
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由于生态破坏如毁林造田、毁草造田、开山造田、围海造田造成的生态危机,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沙漠化、森林锐减、物种消失等。还有全球性的大气和海洋问题,如温室效应、阿尔尼诺现象、臭氧层破坏、赤潮等。另外,现代基因技术、
生物工程已经到了令人可怕甚至让人感到恐惧的地步。各种植物动物甚至人都成了被“加工”的物品,试问,人的基因加入到动物中去,动物还是动物吗?一个鼠大如牛、人兽不分的世界如果出现了,那么人何以堪。我们不是科技悲观论者。但科学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利用要有约束和限制。为此,我们强烈呼吁科研立法和人类公约。
第四,把地球当做免费的战场。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舞台,但不是免费的战场。人类是好战的动物,原始社会是氏族之战,阶级社会是阶级之战,包括阶级之间的战争和阶级内部的战争。所有的战争都需要战场,这个战场是由地球提供的。建武库、挖战壕、树碉堡、垒长城。人们注意到了战争的危害如军士的伤亡、百姓的无辜、钱财的浪费等等。但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却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这里特别吁请人们注意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核武器的试验和使用造成的严重环境危害。我们认为,联合国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征收军事工业费,尤其是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核武器工业费,要根据战争的正义程度征收战争费,其所得用于消除战争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维护世界和平。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第五,在自卫自保的外观下隐藏着自残自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常常受到各种危险动物和害虫的侵扰,于是寻找和研制合成了各种毒物,制成农药、杀虫剂,用于对付苍蝇、蚊子、老鼠、臭虫,对付各种
作物害虫。在受益的同时也孕育了对人类自身的潜在的和显在的威胁,在自卫自保的外观下隐藏着自残自杀。一是人类正常使用的农药在食物中会有残留,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壤、水和大气的污染;二是因为不懂或没有引进足够的重视而乱用滥用,造成严重的危害;三是出于局部或眼前的利益明知有害仍然违规使用农药或有害的食品添加剂。其结果不仅造成的生态破坏,而且直接危及生命安全和健康。现在,食物农药残留量超际和有害添加剂的大量使用,对生活质量、生命安全、人体健康构成的威胁,已经到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美国海洋
生物学家R.卡森《寂静的春天》一书指出:化肥、农药、杀虫剂对生态环境将造成破坏,人类如果不及时防范,便有可能自毁于科技成就之中。
第六,只见经济效益无视生态成本。物质生产的发展既是社会历史的动力,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任何时代和社会都不可能无视经济的发展和增长。但人们应积极寻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兼顾协调,不能只见经济效益无视生态成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现在的问题是,有的企业只看到经济效益,生态成本不在其视野之内;有的地方政府出于税收和财政上的考虑,对污染或严重污染企业睁一眼闭一眼;有的环境保护部门只想着征收排污费,对有能力治污而不采取措施的企业不管不问;有的企业采取不正当手段通融有关部门和人员,既不采取环保措施,又想少交或不交排污费,这是有的地方环境污染长期得不到根治的原因。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对物的盲目追求和科技理性的盲目崇拜排抑了人们的人文关怀,不是对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肯定,相反却是人受物的驱使,甚至在物欲的无限膨胀中成为钱和物的奴隶。人的工具性演化,沉沦于计算和操作,导致精神的空虚、无头脑的匆忙。真实的自我迷失在无精神性的劳作之中了。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面对西方社会一方面是巨大的物质成就和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精神的空虚和道德的堕落,曾尖锐地指出:如果丰富的物质伴随着人性的丧失,如果人的世界充满着财物,而唯独人的心灵、人的德性、人的情操失落了,那么,这不是人类的幸福,而是人类的悲哀和没落。人的生存决不只是一个物质肉体的存在和满足问题,更是一个精神道德的存在和实现问题。后者不解决,即使坐在豪华的骄车和富丽的宫殿里,也与动物的生活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日本学者池田大作也指出:我们必须立即改变优先发展经济的想法,站在经济从属文化、教育的立场上始终不懈地为建立富有人性的文化社会而倾注全力。在这种高度发展的文化社会里,经济也就会为提高人的思想,发挥人的创造性,而起到基础的或润滑剂的作用。这些言论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以避免积重难返。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88、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第34页.
[3]列宁.哲学笔记[M].第22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第96页.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