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现代中文的术语(其中相当一部分出自日本人之(3)

2013-06-28 01:00
导读: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讲课稿、尤其是1920至1921年冬季学期的讲课稿《宗教现象学引论》中,存在论与诠释学的交融以一种方法论上最清晰的方式表现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讲课稿、尤其是1920至1921年冬季学期的讲课稿《宗教现象学引论》中,存在论与诠释学的交融以一种方法论上最清晰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这"方法"既意味着思想的方法,又意味着表达或言语的方法。;

经过多年的思想摸索,[13];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海德格尔终于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思想道路,尽管它在未来的延伸是曲折迂回的。上节末尾讲到,海德格尔将古希腊人所提出的"存在"或"本体"理解为一种根本性的发生(生成和开启)和维持着的状态。在他思想形成时,这种状态被明确地看作是人的实际生存状态,或"人的实际生活经验"。这种看法在他1922年10月写成的五十页手稿,即计划中的一本解释亚里士多德的书的开始部分中依然存在。到了《存在与时间》,"人的实际生活经验"被"缘在"(Dasein)所代替,但两者的基本思路是一脉贯通的。缘在的本性---牵挂(Sorge)着的时间性---就是领会存在原义的原初视域。然而,在那本大作中,时机化时间的诠释学和现象学的特性尽管被极天才地展示了出来,而且该书中亦有几节讨论了言谈、理解和解释,但毕竟未与语言诠释学直接衔接。三十年代后半期开始,海德格尔才在发表的著作中明确地将“语言”视为"存在之屋"[当然这个具体说法的出现还要到四十年代],尽管那时他几乎不再使用"诠释学"这个词了。但如他所言:"来源(Herkunft)始终是以未来[Zukunft,去(zu)着的来(kunft)]的方式来着";[14];诠释学-现象学的起源或起点(Anfang)对于他始终是涌流着的源头。;



因此,对于海德格尔而言,"存在"或"本体"必须通过人的实际生存状态才能得到非概念化的原发理解。在二十年代初,他就以"实际的生活经验"(die;faktische;Lebenserfahrung)来表示这种实际状态。他写道:"哲学[对于那时的海德格尔,’哲学’主要意味着’现象学’的’存在论’]的自身理解的问题总是被过于轻易地看待了。如果人们彻底地领会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哲学发源于实际的生活经验。并且,这源出于实际生活经验的哲学还要涌流回这经验之中。[所以]这实际生活经验的概念是基础性的(fundamental)。"[15];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然而,应如何理解这"实际的生活经验"呢?它肯定不只是在一般的"实际阅历"的意义上讲的。从海德格尔对于它的论述中,可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以看出,这个词指一种最原发的、主客还未分离的人生状态。“实际的”(faktisch)或"实际性"这样的词在德国后康德的唯心主义家费希特和新康德主义者们那里也出现过,被用来形容最无理性的、"野蛮的"生活状态。海德格尔就是取其"最原发的"、"在一切概念分别之前的"的含义,但并不认为它就是反理性的,因为那时连理性和反理性的对立也还没有出现。而且这"实际"也决不意味着"被现实地和因果地决定着的自然状态",因它不能被任何认知理论的前提(主客区别,因果律)说明。它是一种原本的"[即活生生经历]状态。"[16];

"生活"(Leben)及与之相关的"(活生生)体验"(Er-leben)向我们显示出早期海德格尔所受到的狄尔泰和胡塞尔的影响。对于这两者,生活和体验都是发生着的、原本自明的意义源泉。只是狄尔泰讲的生活具有一个明显的历史维度,而胡寒尔说的体验则更多地表现为纯意向或纯意识的。海德格尔则居于两者的交点上,采纳并深化其原发的体验性而摒其相对性和意识的主-客体性,因此他特别要强调这是"实际的"生活。在这个问题和下面马上要讲到的"形式显示"的问题上,海德格尔受过他的师兄拉斯克(E.;Lask,;1875-1915)的重大影响。[17];

海德格尔这样来描述实际的生活经验的特性:首先,这实际生活的经验方式是“无区别”或"不计较"(Indifferenz)的。也就是说,这种体验中还没有任何使得"……主义"的标牌得以挂上的区别,当然也还没有任何对象域的区别。但这无区别绝不是平板一块,要那样的话就不是"生活"和"活的体验"了。这无区别意味着一种根本的发生可能性(类似于胡塞尔讲的起着根本的构成作用的"匿名的"边缘域,但使其进一步彻底化和存在论化了),因而根本就不可设想会有什么东西不能与之相通。“这实际生活经验似乎为生活的一切事件提供可能,差别和重音变换也完全处于这[生活经验的]内容自身之中。”[18];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很明显,这里讲的"差别"(Unterschiede)不是主客体的区别,也不是对象域的区别,而只是实际生活经验内容自身中的"重音变换"(Akzentwechsel)。所以,这实际生活经验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自足"(Selbstgenuegsamkeit),它同时意味着主动和被动、经验着与在经验之中被体验和维持着的。[19];

由此也就可知它的第三个特点,即它总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状态"(Bedeutsamkeit),即拥有一个在差别中无区别,在无区别的自足中有"重音变换"式的差别的"世界"(Welt),表现为"周遭世界(Umwelt)、共同世界(Mitwelt)和自身世界(Selbstwelt)"。[20];

所以,这种原本的意义世界,既不是认识论的和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也不是实在论和唯心论可说明的,而是一种实际的和诠释学意义上的"形势"。"在这样一个决定着经验内容本身的意味深长的状态的方式中,我经验着所有我的实际生活形势(faktischen;Lebenssituation)"。[21];

在后来的《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直接称此形势为"诠释学的形势"(hermeneutische;Situation)。[22];



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在二十年代初讲的"实际生活经验"近于他后来解释古希腊存在观时讲的"在场"(Anwesen),是一种"出于自身的开放,自身打开着的展现,以及那在此展开中显现自身并保持在那里、经受住它的状态"。这经验还没有区别经验者与被经验的对象,而是作为混然一气(无区别、自足)的意义发生的形势和世界而在场着。这一思想在他于一次大战中(1915年)完成的教职论文(Habilitation)中已初露端倪;在那里,"存在形态"(modus;essendi)被解释为"一切可被体验者,一切在绝对意义上与意识相对立者,’粗壮有力的’现实;它势不可挡地将自己强加于意识,而绝不被甩开"。[23];

更重要的是,这种粗壮原始的存在形态或实际状态并非是硬心的物质实体,而是具有它本身的主动展现方式的特殊理性形式,被称之为"存在的主动形态"(modus;essendi;activus)。于是我们读到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预示他后来思想发展的话:;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存在形态是处在理性存在之下的直接被给予的经验现实。这里必须指出的有重大意义的东西是:邓·司各脱将这种经验现实也刻画为有"理智"(ratio,;理由、度量、动机、方式、关系)的,即带有某种观点、某种形式和某种因缘关系网(Bewandtnis)的。这相当于当今人们的这样一个表达:"被给予者"也表现出了某种范畴的规定。[24];
上一篇:论文关键词:刘宗周主体人格自我观 论文摘要: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