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为解释一些社会科学问题,本文通过(3)
2013-07-04 01:07
导读:有些人已经意识到“水桶理论”在此处不完善,下面援引网络上的一段话(http://www.tengxun.net/original/mutong.htm)②: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所以对于
有些人已经意识到“水桶理论”在此处不完善,下面援引网络上的一段话(http://www.tengxun.net/original/mutong.htm)②: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所以对于企业来讲,随时应算清自己的短板子在哪儿,也就是短板子的地方是企业上层领导应着力推动的地方,它的改进会起到放大作用,使长板子的作用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进而推动企业全面发展。有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会说有优势不抓是傻子。这话只对了一半。其实,有很多因素影响企业发展,但有些因素之间是"交"的关系,即共同作用才能保证企业发展;有些因素之间可能是"或"的关系,即各因素单独作用对企业发展都有积极作用。所以,木桶理论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原则,即是对具有“交”关系的因素而言的。对于具有“或”关系的因素,我们自然要先抓优势。故全面地讲,我们的企业领导,首先应全面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对具有“交”关系的因素,应把眼光放在薄弱环节上;对具有"或"关系的因素,则要将注意力放在抓优势上
(七)为什么可以出现“1+1>2”的结果
在管理中有“1+1>2”的说法,其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现举例说明。
假设做一项工作需要2种能力,分别为能力1和能力2;有2个人甲和乙,他们的能力1和能力2各有所长,假设甲的能力1的值为3,能力2的值为1,乙的能力1的值为1,能力2的值为3。在他们分别做此项工作时,所得结果为:总结果=结果(甲)+结果(乙)=能力1甲x能力2甲+能力1乙x能力2乙=3x1+1x3=6。如果他们相互配合,扬长避短,所得结果为:总结果=能力1甲x能力2乙=3*3=9。显然 9>6,也就是所说的“1+1>2”的说法。
我们所说的优化组合就是这个道理。
(八)社会分工的意义。
社会分工是随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各行业相互配合,扬长避短,将会出现“1+1”可以出现大于2的结果,所以社会分工的出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九)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唯物辩证法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说。显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为不同质的矛盾,它们事物结果之间的关系应该符合乘法原理(假如他们与结果存在直接正比关系),由乘法性质4可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应该说是关键矛盾和非关键矛盾。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关键性问题。
(十)流水线上工人如何计酬问题
一个产品如果经过流水线才能完成,显然劳动结果是这个流水线上工人劳动结果之乘积,按照乘法原理性质4,每个工人的贡献没有主次之分,只有关键与否之分。关键性的工作,是薄弱环节,解决起来要付出多的劳动力,所以工人付出的多,所得的报酬也应该多。所以流水线上工人工资应该由其所从事工作的关键性来决定。
(十一)乘法原理在农业技术上的体现。
现在援引《跨学科课程网站》的一偏文章:效益递减(http://www.kxkkc.com/xiaoyi%20.htm)(载 《跨学科课程开发研究》2001年1月),摘录如下:
条件并非单独对效果起作用。条件之间常常有交互作用。例如某农场四块大豆试验田用不同方式施磷肥(P)和氮肥(N)。结果列表如下(指标:亩产量):
从表中看出,不施化肥,亩产400斤,只施4斤磷肥,亩产增加50斤;只施6斤氮肥,亩产增加30斤;而氮、磷肥同施,亩产却猛增了160斤。这160斤除了氮肥、磷肥的单独效果外,还有它们的交互作用效果,即氮、磷肥的交互作用效果=160斤-50斤-30斤=80斤。
思考题:
⑴ 在上例中用一个关于P和N的简单解析表示式来描写亩产量y,也就是求一个二元函数式 y = f( P, N) = aP2 + bPN +cN2 + dP +e N + f ,其中a,b,c,d,e,f是待定系数,使 f(0,0) = 400,f(4,0) = 430,f(0,6) = 450,f(4,6) = 560。因为待定系数比方程多两个,先思考置其中哪两个适当的系数为零,然后再解方程组。你得到的函数解析式是解释对这片试验田施肥效果的一个“数学模型”。用这个数学模型对氮、磷肥的交互作用作数学上的解释。
大学排名 〖答: y = 400 + 12.5P + 5N + (10/3) PN 即总效果y由四部分组成:400斤是固定效果,12.5P 和 5N 反映了施磷 肥和氮肥的单独效果,(10/3) PN是联合施肥的交互作用效果。〗
上例说明:在农业生产中,不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要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实质是乘法原理在起作用。在
作物生长过程中,各种化肥显然不是直接因素,而是间接起作用,当然不符合乘法原理,但是可以体现乘法原理在作物生长中的作用。
此研究工作,将改变人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改变社会科学现有的一些观点,为社会科学定量化研究奠定了数学和哲学基础。
2003/11/23 于唐山
参考文献:
1、张 蓉 《关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哲学思考》 现代教育研究杂志 2003年第七期
2、《应用木桶理论解释身边现象》腾讯网络 http://www.tengxun.net/original/mutong.htm
3、《效益递减》《跨学科课程开发研究》2001年1月 http://www.kxkkc.com/xiaoyi%20.htm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蔡永生、丁久松主编 贵州省 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9.8
5、《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何怀远 主编 安徽省 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8.9
6、《逻辑学》 宋文坚 主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6
7、《逻辑学基础教程》 温公硕 主编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7.1
8、《高中数物化概念公式定理手册》 叶锦义 主编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8.12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