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第二,发展海运。魏源亲眼目睹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在海上霸道,认识到发展航海,无论对国家经济、军事和民生都有重大意义。他曾经辅佐江苏巡抚陶澍,针对当时漕粮官运、运河堵塞,建议改官运漕粮由海商运输。这件事在当时对突破海禁、破除官运漕粮垄断,发展海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发展业。基于鸦片贸易,使“夷烟蔓宇内,货币漏海外”,造成白银外溢,国库空虚,魏源提出允许商民开矿,并按照西法铸造银钱,以充实国库。
第四,开展对外贸易。魏源支持林则徐提出的“互市”政策,认为应该允许中外商民互易货物,互通有无,在平等基础上公开进行贸易,但有些货物可视情况禁止,鸦片则必须坚决禁止。
第五,发展商业。魏源认为西洋诸国富强的原因之一是“以商立国”,“自意大里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兢,于是佛郎机、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且佐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以至于“盖四海之内,其帆樯无所不到,凡有土有人之处,无不睥睨相度,思睃削其精华。”“语金生粟死之训,重本抑末之谊,则食先于货;语今日缓本急标之法,则货又先于食。”第六,推行制度。他介绍瑞士的情况说:“至于朝纲,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民政“皆推择乡官理事,不力王侯”,并加案语称赞说:“瑞士西土之桃花源也。”介绍美国民主制度发出了由衷的赞许:“廿七部酋分东西二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谓不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能,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他对英美的议会制度兴趣也很高,说英国“设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个官会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他称赞美国的宪章“可垂奕世而无弊”。认为英美的议会体制体现了“公”和“周”。
第七,建立、发展情报部门。魏源认为夷敌之所以能把清王朝打败,除了军事实力的悬殊外,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夷敌“建英华书院,延华人为师,教汉文,刊中国经、史、子、集,图经地志,更无文字之隔,故洞悉中国情形虚实,而中国反无一人了彼情伪,无一事师彼长技”。在《海国图志》里宣扬的一个主题就是一定要“悉夷情”、“译夷书”。《海国图志》的七十五幅地图、世界五大洲(亚洲、小西洋利未亚洲、大西洋、欧罗巴洲、美洲)各国地志、表、国地总论和地球天文合论共五个部分,七十九卷,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编撰的。他主张悉夷情,师夷技,以抵制其殖民扩张。应当看到这不仅仅在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成为现代情报、外交综合一体之策略的雏形。
第八,发展,重视人才培养。魏源认为西洋诸国得以富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欧罗巴诸国皆尚(《海国图志》中所提及到的文学其实是――引者注),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邑一乡有小学”。“其都会大地皆有官设书院,聚书于中,日开门二次,听士子入内抄写、诵读”。介绍了美、英、法、德、荷、西班牙诸校的数目,教师的待遇,教学的运行,教育内容,其中详细介绍了日耳曼的教育类型:“遍设公学,院内所传之学理有五六科”;“一者训示正教,习上帝圣书”;“二者例律学”;“三者”;“四者学习国政,凡农事、金厂、、江防、桥船、军器、百工及诸财运,进考既中,各依本分就录,或掌田亩百姓,或百计经营,无所不隶”,“五者杂学,凡古所传天文、、算术、草木、禽兽鱼虫之学,金石之论,万物性情之学,考中者为府学教授,至于诸国之史,是凡学士所必知。欲进公学堂,必先知二三异国音语。”魏源还比较了欧罗巴诸国教育目的和方法与清朝的不同,人家的“秀才”、“举人”并不是仅仅为了当官,为士、为工、为商、为医等等均得学习,才可各习其事。而且,学医的特别重视解剖。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信奉“以农为本”、“为末”的价值观,并以“重农抑商”作为基本国策,读书人“学而优则仕”,奉行重义轻利的工具理性价值观,视君权神圣不可侵犯。魏源介绍的这些情况为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作出了贡献。
通过以上归纳介绍,可以看出魏源已经觉察到近代科技文化对西方国家强盛所起的作用,认识到西方文明之关键在于能够制造机器和培养能够制造和使用机器的人才,他还下意识地感觉到造就出一批敢于打破封闭,周游世界、广览地球的“智士”。他们或者广咨风俗、办教育,或者极意搜求新地垦殖经营,或者经商做生意,甚至用军舰强兵强迫别国开口岸通商。他着重分析了当时称雄世界的英国,认为这个面积不大,也不富庶的弹丸小国之所以富强,原因有二。一是商业发达;二是殖民扩张。“英吉利夐然三岛,不过西海一卷石,揆其幅员,与闽广之、琼州相若,即使尽力为沃土,而地力产能几何?所以骤至富强,纵横于数万里外者,由于西得亚墨利加,东得印度诸部也。亚墨利加土地,孤悬宇内,亘古未通声闻,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之,遂益万里膏腴之土,骤至不资之富。”魏源认为英人的极度贪婪必然驱使他们如此。魏源也找过其他原因,如文化教育、律政、政事制度、风俗教门、技艺工作、宗教等等,尽管作过一点思考,但并未加以深究。即使经过鸦片战争的洗礼,魏源对西方的认识由知之甚少到逐步了解,但并不是非常透彻深刻的。他从未出过国门,所沿用的都是二手,因而他的有些介绍仍充满离奇和荒诞。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三
《海国图志》并非只是一本介绍西方技术、宗教、文化、教育、制度等的资料汇编。魏源在编纂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制夷——悉夷——师夷——天下为一家,四海皆兄弟的思路,他对这四者之间的关系予以清晰的勾画:当下当务之急是制夷,而制夷的前提是悉夷、师夷,悉夷、师夷的目的是为了制夷。悉夷乃是通晓夷情,了解夷事,知己知彼;师夷的目的是为了谋求国富民强,让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制夷、悉夷、师夷的终极关怀是最终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了解魏源的这一思维理路对于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魏源的思想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海国图志》里魏源一再强调当下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制夷”:“我患夷之强,夷贪我之利。……外夷惟利是图,惟威是畏,必使有可畏怀,而后俯首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