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之后的今天,(6)
2013-07-14 01:18
导读:在感受和审美经验中,的确存在着由于阶级、民族、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艺术修养等因素所带来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并不否定审美经验和审美感
在感受和审美经验中,的确存在着由于阶级、民族、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艺术修养等因素所带来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并不否定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的共同性。正是由于这种共同性的存在,不同的民族之间、不同社会的人们之间才有可能在审美和艺术上进行交流,才有可能产生一些人类共同的文化艺术瑰宝。而且,在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的差异性上,民族间的差异、个体的文化审美修养层次上的差异可能还比起阶级间的差异更大一些,更值得好好研究。可是在五六十年代的讨论中,阶级间的审美差异被无限夸大,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连共同的美感也否定了。;
在审美经验上过分强调阶级性和功利性,否认共同美感的存在,导致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在审美经验和审美方面极端落后,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中几乎成为空白!而导致对美的阶级性的夸大化和绝对化的文化背景则正是美学研究的政治化和功利化。 ;
五六十年代的美学讨论距今已过去几十年了。它对中国当代美学的贡献是很大的。在讨论中形成的实践美学努力用的实践观点来解决美学问题,把美学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这种努力方向和尝试是可贵的。它为实践美学在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当八十年代再次出现美学热时,实践美学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美学学说。实践美学的建立,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来说都是美学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但实践美学本身也是有重大缺陷的,这些缺陷已引起了美学界的广泛批评。导致这些缺陷的原因,从基础、研究方式和学术背景上看,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上面所列举的五个方面。这些因素,有的已经消除或部分消除了,如美学研究的政治化、美感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问题、反映论问题等。但有的至今没有消除,如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美学学科的定位。实践美学至今仍然把实践范畴当作其核心范畴,把作为美学基础的哲学理论当成美学本身,这使它既不能同哲学区别开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对象和研究方法,同时又无法面对对它的攻击。我认为,将实践作为美学的基础,把美学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这个方向并没有错。问题在于,不能停留在这个基础上。地基打好了,不盖楼房,是没办法住人的。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