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 [内容提要]; 根据事物的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层(2)

2013-07-17 01:02
导读::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说:“以往人们在划分流派时,几乎把吕荧的‘美是观念’论与高尔太的美论归为一个流派,即‘美在主观’论。其实,吕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说:“以往人们在划分流派时,几乎把吕荧的‘美是观念’论与高尔太的美论归为一个流派,即‘美在主观’论。其实,吕荧与高尔太的美学观并不相同,把他们划归一‘派’,也并不合适。”⒃但李志宏同志不同意中国当代美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的那种对美的主观论一律排斥、一概否定的错误做法,也显然难能可贵,有其毋庸置疑的正面意义。

; 我认为,对美的主观论看法上的这种明显变化,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美学的进步,具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意义。伴随着人们对美的主观论看法上的这种不断变化,伴随着人们对美是人的意识观点的重新发现和再次确认,我们中国当代的美学研究、美学理论无疑将面临一次非常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面临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绝好时机。相信以美是人的社会意识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思想作为我们中国当代美学建构的基本思路和理论出发点,我们中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一定会一路高歌,大放光彩,从而实现自己伟大的现代化和历史振兴,并最终赢得下一世纪!

; 二、美是客观的

; 美是从哪里来的?这是美的根源问题。我认为,从根源论意义讲,美是客观的,也就是说,美本身来自客观,它是人作为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所内在固有的审美价值的一种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

; 社会意识源自社会存在,是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和反映,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众所周知的事实。那么,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自然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它也只能来自客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

; 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体认识和反映了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人们迄今还没有作出科学的解释和令人满意的回答,这反映出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思想目前所存在的严重的理论缺陷或不足。我的看法是,合乎解、推论只能这样,即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认识和反映了一种审美价值,具体地说,它应该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所内在固有的审美价值的一种审美认识、审美反映、审美判断或审美评价。试想,如果不是或没有客观事物所内在固有的这种审美价值,那么作为审美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审美认识、审美反映、审美判断或审美评价,美这种社会意识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众所周知,任何一种主观评价,都以一种相应的价值的客观存在为根据或前提。

; 关于审美价值,人们已提出一些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比如,前苏联著名美学家列·斯托洛维奇在《审美价值的本质》一书中就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值得人们重视的思想。在我国当代,一些论者则认为,审美价值在整个美学体系的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和不可轻忽的作用,它应该而且能够成为我们美学体系建构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

; 但是,由于他们往往不是把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提出来,而是极端错误地认为美本身也是一种审美价值,并且,在他们看来只有一种物质生产实践,而审美价值就是这种物质生产实践的结果,所以,这些有关审美价值的研究和探讨都还是根本错误的,审美价值的本质、特点等在一定意义上不是被他们解释得清楚了,而是越来越让人不好理解。

; 在整个审美活动系统中,各个部分、各个环节总是密切关联和相互支持的,而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必然是,我们对任何一个部分、一个环节的错误理解,都不能不影响和妨碍到我们对其他部分、其他环节的准确理解乃至科学把握。

; 那么,审美价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审美价值的本质就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

; 我们来看客观事实。

; 中国古人欣赏玉,时常以玉为美。为什么呢?这就在“以玉比德”,“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荀子》),实际上,这就是在玉与人,具体地说,与人的品格、德操之间具有一种本质上的统一性,具有一种现实的、实际上的联系和关系。试想,如果不是这样,如果玉与人之间没有这种本质上的统一性,没有这种现实的、实际上的联系和关系,那么“以玉比德”还有什么根据,还存在什么基础呢?有人说,玉性即人性,玉品即人品,这没有揭示别的,这实际上就揭示了玉与人、客体与主体是统一的这一事实。

; 中国人还素有对竹子的爱好,俗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是证明。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钟情竹子,以竹为美呢?清代画家郑板桥明确揭示,竹子,“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17)。这不明明白白就是说,人们赏竹,爱竹,以竹为美,就是因为竹子的品性、特质等与士君子即人的志向、操守等具有一种本质上的联系或统一性,具有一种现实的、实际上的联系和关系吗?

; 讲到欣赏古典名著《红楼梦》,鲁迅先生的话说得真切、明白:“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8)从鲁迅先生的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分明地看出来,人作为审美主体,他所观照和欣赏的就是那些与他具有一种现实的、本质上的联系或统一性的东西,或者说,只有那些与人之间具有一种现实的、本质上的联系或统一性的客观对象或实际内容才能形成为审美客体或审美内容,才能为人作为审美主体所喜欢,所欣赏。鲁迅先生的话无疑深刻地和无可否认地隐含着这样一个道理,即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客体,就在于它与人之间具有一种现实的、本质上的联系或统一性。

; 毛泽东讲:“史沫特莱说,听中国人唱《国际歌》,和欧洲不同。中国人唱得悲哀一些。我们的社会经历是压迫,所以喜欢古典文学中悲怆的东西。”(19)毛泽东的话不也深深地蕴含着,人作为审美主体,他所喜欢和欣赏的就是那些与他具有内在联系或本质上统一性的东西,从而说明了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客体,就必须与人之间具有一种现实的、实际上的联系或统一性吗?

; 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就在于它与人之间具有着一种现实的联系或本质上的统一性,即客体与主体的统一,这就是审美价值,这实际上也就是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所认识和反映的具体客观内容或实际意义。

; 事实如此,逻辑推论也不例外。

; 试想,如果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与人之间不具有、不存在这种现实的联系或本质上的统一性,人从而也不能从这个客观对象上感受自我,体认自我,感受和体认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那么,人在这个客观对象上就得不到落实,人由此就会感到虚无,人还怎么可能作为审美主体面对这个客观对象,并从这个客观对象上获得一种美感愉悦,一种深刻的人生的幸福体验呢?说到底,审美欣赏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通过这种审美价值来充分地感受自我,体认自我,感受和体认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并在这种感受和体认中进而获得一种美感愉悦和满足,使感情有所寄托,精神得到慰藉。吕荧说得好:“美不仅关系着物,它也关系着人,……问题不在物与物的关系,而在人与物的关系。”(20)“论美,论美与好,论及人与事物的关系,就必须考虑到人与事物的实际上的联系, ……”(21)列·斯托洛维奇也说:“没有对人的关系,物本身就无所谓良莠好坏。”(22)吕荧和列·斯托洛维奇所讲的这种人与物的关系,或者人与事物的实际上的联系,实际上就是讲物作为审美客体与人之间在现实上、在本质是统一的,即客体与主体是统一的,因为统一就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他们这些看法无疑是对审美价值的科学洞察和深刻理解。

上一篇:;摘; 要:自苏格拉底倡导的功利观因其缺陷,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