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含蓄坚韧,温润莹泽,生动而富有灵性(2)
2013-07-21 01:02
导读:其次,理论自觉化,观念系统化。 先秦比德的审美实践和言论比较丰富,但从整体来看,审美实践乃至艺术创作多流于自发状态,理论略具雏形,尚未达到高度自
其次,理论自觉化,观念系统化。
先秦比德的审美实践和言论比较丰富,但从整体来看,审美实践乃至艺术创作多流于自发状态,理论略具雏形,尚未达到高度自觉和完整系统的程度。汉代则在理论自觉化和观念系统化上有重大发展。第一,对先秦提出的主要命题,尤其孔子提出的关于比德的主要命题,汉代都做了进一步阐释和发挥。第二,对先秦以来的"比德"审美实践和审美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这主要表现在对屈原及其《离骚》创作特点的自觉概括和《诗大序》及汉儒对《诗经》的创作经验特别是对"比兴"的理论总结上。《诗大序》提出的"诗六义"说中的"比兴",经过汉儒的解说,具有对先秦比德审美观进行理论总结的意义。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比德与比兴这一传统的艺术表现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从思想内涵来看,诗文中的'比兴'主要是指'比德'。也就是说,'比兴'的形式主要用以表现'比德'的内容。例如元代齐因就将'比德'和'比喻'相提并论,认为二者的运用能够包收万物涵融事理,从而使
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其《鹤庵记》说:'予观古人之教,凡接于耳目心思之间者,莫不因观感以比德,托兴喻以示戒。是以能收万物而涵其理以独灵,如《黄鸟》之章孰不赋之?'"[3]正是由于这种理论上的自觉总结和概括,由先秦开先河的比德审美观才会成为最早成熟的自然审美观。这种理论一直影响后来的文学艺术创作。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最后,汉代"比德"自然审美观有以比类为特征的更系统更成熟的宇宙论的支持。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多种文化百川归海、整合会通的时代。它完成了先秦诸子文化的整合、地域文化的整合和中外文化的整合等多重文化的整合,形成了天地人大一统大和谐的思想文化体系。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比情说
人把自己的活动精神性地外化在一切自然物中,其中与审美有直接联系的就是人把自己的情感活动外化于自然物的运动变化之中。我们把这种以自然之道规律运动与人的情感变化的异质同构的类比、比附的自然审美观,称为"比情"说。
"比情"说在《淮南子》中就初见端倪。《淮南子》说:"精神者,所以原本人之所由生,而晓寤,其形骸九窍取象与天合同,其血气与雷霆风雨比类,其喜怒与昼宵寒暑并明。"(《淮南子·要略》) 而力倡"天人感应"的汉代大儒董仲舒真正提出并系统论述了"比情"说。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以阴阳五行("天")与伦理道德、精神情感("人")互相一致而彼此影响的"天人感应"作为理论轴心,系统论述了人和自然的和合关系问题。
"比情"说虽然在
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等等方面与"比德"说有相似之处,但在"比"的内容上却有重大区别。"比德"说的重点在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比情"说则重在人与自然的情感关系。"比德"说还较多地依附于伦理,而"比情"说则已反映了审美的本质情感。 "比情"说揭示了作为主体的人的情感与外界事物的感应关系,它为审美和艺术创造提出了基本的理论依据,直接影响到了后世的美学理论。通过自然美所引起的主体心灵的激荡、领悟,而达到天人和合的境界,是华夏审美中的共识。
三、"君子以玉观德"的审美文化内涵
儒家道德以涵盖仁、义、礼、智、信而著称,玉道德便为其本,象征伦理观念中高尚品德和情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就把玉的品质和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相结合,使玉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一直延续到现代。故"君子以玉观德"思想体现着浓厚的儒家道德文化内涵特征。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一)玉器的文化特征
远古时代,人们在用石器做工具时发现玉比一般石头优越美观。玉含蓄坚韧,温润莹泽,它含蓄内蕴,生动而富有灵性。玉石的这种自然属性给人以美感,以玉石琢制的玉器,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玉器具有其独特的装饰效果和艺术价值、因雕琢题材不同而具不同的寓意、使佩玉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历数千年而不衰。
艺术是玉器追求的最高境界,讲究的是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这些都与史前人们内心的一种愿望、一种内涵相吻合,为文明时代华夏民族所继承。由于玉的特性非常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审美理想,玉成为我们的祖先找到的最能表达中华民族性格、理念文化、情感、理念和传统的物质载体。但中华民族对玉的偏爱、宣传、推崇,被思想家理论化后,又被历代统治阶级加以利用。要求君子时刻佩玉,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从而把玉当成了道德说教的工具。
(二)从君子比德看君子人格的品德
史前时期的远古社会,玉被视为神物,巫以玉事神,巫不离玉。巫,上用玉来通天,下用玉来统治现实社会中的族群,在老百姓眼中巫是最具权威的,他们掌管着
政治、军事和氏族的生活,那时的社会"统治"主要靠神灵来巩固。那时有德的人都随身佩带玉,时时以玉的品德来约束自己:"君子就是玉,玉就是君子。"后来人们就继承和发扬了"君子如玉"这个说法。由于孔子第一个把君子这一概念道德化了,把它设计成了一种理想人格,并通过他和后来的儒家思想家,赋予了君子人格方面守仁、行义、遵礼、明智、忠信的基本品德。
这种比德观有力地促进了人类审美在自然领域的展开,使自然界广泛地进入人类的审美视角,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自然人化"的程度。但严格地说,这也不是一种纯粹的审美态度,自然物只是作为这种比喻的手段和情感活动的触媒剂,主体并没有进入其中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其指向主要是人的道德和人格的精神,而不是对自然的纯审美态度,人在其中所达到的也主要是一种道德境界,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审美境界。按照朱光潜先生的理解,审美态度即不是指认识态度,也不是指实用态度,同样也不应指道德态度。现在许多人把比德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自觉审美,其实是不恰当的。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参考文献:
[1]方泽:中国玉器[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2](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
[3]张伯良:由"比德"到"畅神"[J].南京师大学报,1988,(4)。
[4]霍旭东:历代辞赋鉴赏辞典[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5]田兆元:论古代"天人合一"美学的三大特征[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
[6]曾迪来:论中国艺术的比德观[J].现代大学教育,2002.4。
[7]钱锤书、管锥编:(补订重排本三).三联书店.2001。
注释:
[1]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