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摘要]“美在意象”的理论是错误的,建构中(4)

2013-07-25 01:16
导读:第二,立足实践论,但要从社会实践与人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上确定人的审美实践,从而使审美价值作为审美对象的特殊本质获得科学解释和具体理解。

第二,立足实践论,但要从社会实践与人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上确定人的审美实践,从而使审美价值作为审美对象的特殊本质获得科学解释和具体理解。

由第一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在美学研究中引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无疑是非常恰当的,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只有实践才能赋予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和关系,只有实践才“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24)实践才是“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25)。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并非所有实践都能赋予人类审美所需要、所内涵的这种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和关系,都对人类审美具有重要作用和巨大意义。那么如何立足实践论,从实践中再进一步具体地抽绎和分离出一种对人类审美具有重要作用和巨大意义的审美实践呢?

一提实践,人们总容易从功利、实用意义来理解,并认为这样的实践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化”,就是美的来由与根源。在我国当代美学界,我们很多美学家就是这样做的,并且现在仍坚持这样做。但这种功利、实用意义上的实践对人而言往往是外在的,是非本质的,它仅仅是人谋求生存、维持生活的一种途径,一种手段,它怎么可能成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呢?至于认为人们还从这种实践中获得了一种美感享受和精神满足等,那就更有些缘木求鱼,显得很不得要领了。事实上大家清楚,人们从这种实践中不仅很难获得一种美感享受和精神满足,而且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往往会感到很不快乐,甚至痛苦,按照马克思一贯说法是,这种实践往往造成人本身的异化,人“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那么,什么样的实践才可能给人带来美感享受和精神满足,也就是说,才可以被确认为人类的实践呢?马克思说:“我们看到的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学;对这种心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上,而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26)我认为马克思的这段话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审美实践具有着非常伟大的意义和深刻的启迪意义。我们只有从实践与“人的本质的联系上”,而不是从社会实践与“人的外表效用”的联系上,我们才有可能从实践中进一步具体地抽绎和分离出一个审美实践,并对审美实践有一个比较科学和合理的理解。

从与人的本质的联系上来理解实践,实践就主要不是什么人的“生活来源”,而是“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是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等等。这种实践对人而言往往是内在的,是本质的,“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27),因而它才是所谓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进一步讲,在这样的实践中,因为人才能够“把劳动当作他自己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来享受”(28),“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29),所以,这样的实践,才是所谓的审美实践,把这样的实践确认为审美实践,应该说是非常自然的,它合乎实际,也反映了作为一门科学的内在必然要求。

这样,通过审美实践,即通过“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客观对象就一方面成了人性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成了对象性的人,从而客观对象就最终与人之间确立、凝定了一种现实的对象性的联系和关系。而这种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现实的对象性的联系和关系就是审美价值,是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特殊本质。马克思曾说,审美欣赏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30)。马克思这句话显然包含了对审美价值的这种正确理解。

第三,以审美价值为基础,从审美体验与审美评价的辩证统一关系上确定审美欣赏作为一种意识活动的特殊本质。

审美欣赏什么呢?审美欣赏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审美欣赏的具体内容,也是审美欣赏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或现实基础。因此在美学研究中,要认识审美欣赏,把握审美欣赏的特殊本质,就必须以审美价值为基础,充分认识到审美价值对审美欣赏而言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前提性意义。20世纪以来,那些风靡全球的所谓人的审美感受心理的理论,无论是什么立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摹仿说”,还是什么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格式塔心理学的“同型说”、接受美学的“心理期待说”等等,它们之所以还只是一些“无根”的理论,空洞的理论,还只是一些“假说”,不能提升成为真正的科学,其主要症结就在于它们没有从本体论角度确定这个审美价值,没有看到这个审美价值对人类审美欣赏而言所具有的这种极其重要的前提性意义。那么, 进一步讲,审美欣赏对审美价值是怎么认识和反映的呢?审美欣赏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认识和反映活动,它之所以特殊,还具体表现在它是先审美感受、审美体验,然后才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前者为前提,为基础,后者是主导、是方向。这两个阶段循环往复,即审美感受、审美体验与审美认识、审美评价交替出现,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就是这个审美欣赏的全过程。在审美欣赏过程中,一方面,如果不通过对审美价值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不仅审美主体的审美感情(美感)无由产生,无由形成,而且审美主体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也会没有基础,丧失自己。正是有了这种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主体才既由于感受和体认到自己生存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从而获得一种美感享受和精神满足,即进入审美动情状态,又为自己继之而来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如果审美主体不以审美感受、审美体验为基础展开对审美价值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不仅审美对象美与不美的问题无从获得科学衡量和实际确认,而且审美主体进一步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也无由深化,反而会迷失方向。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以审美感受、审美体验为基础所展开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才既保证了审美对象美与不美的问题得以合理反映和正确鉴别,又为进一步的审美感受、审美体体验指明了方向,使之不断深化自己、提高自己。因此,要认识审美欣赏,把握审美欣赏的特殊本质,除了前述的以审美价值作为基础外,就显然还要从审美体验与审美评价的辩证统一关系上进行积极、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当然,这样就涉及到审美想象、审美观念、审美潜意识、审美意识等等一系列问题了,因为很显然,没有审美想象,审美主体就无从展开审美感受、审美体验;没有审美观念,审美主体就无从实行审美认识、审美评价。而审美主体的审美想象、审美观念活动又往往分别是在审美主体的审美潜意识、审美意识的不同层面而进行的,如此等等。只是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上一篇:摘; 要: 世界的本质是人的创造,正是这种“创造 下一篇:【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如下几个问题: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