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接受美(2)

2013-07-27 01:07
导读: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形成有复杂的因素,曾经的阅读生活经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正如童庆炳先生将期待视野全称为“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就足以看出。曾

  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形成有复杂的因素,曾经的阅读生活经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正如童庆炳先生将期待视野全称为“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就足以看出。曾经的阅读产生的美感对读者在进行新的阅读时不管是对作品的形式设计、形象塑造、意蕴建构都会产生一定期待,这种期待是在以往经验之上建立的。鉴赏者的生活环境与社会情感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是革命的年代,作者希望通过艺术创作唤起人民群众爱国热情,同时受众也期待着让人热血澎湃的作品的诞生,因此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多革命色彩。而环境对鉴赏者期待视野的影响,更多地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集体性期待视野。另外,还会有个人心理与生理机制的影响,年龄、性别、气质与性情等,影响着期待视野的形成,如女性往往期待着细腻温柔的美感传达,而男性则更多期待豪情万丈、激情澎湃的情感倾述;乐观的人或许希望着喜剧的大团圆的故事情节,伤感的性情或许期待的就是悲剧的伤痛……
  读者各方面复杂的因素导致的期待视野的不同视角,人与人之间心理与感觉的差异性,自然而然地就使读者的期待视野在阅读过程中受挫,而美,或许就在那一刻断裂。
  (二)艺术创作过程本身是个不确定的过程
  艺术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丰富的过程,它囊括着许多部分:创作者积累材料、孕育感情进行艺术创作,创作成果成型并文本化或转变为影视艺术,成型的艺术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或快或慢地传播到市场上,作为商品的艺术品交换到接受者的手里,接受者对其进行鉴赏与再创作,当然还包含着专业的艺术批评、文学评论等。它不像科学活动、宗教活动等按部就班,必须按着严格的步骤进行,艺术具有较大的自由度。
  艺术创作是传达情感的活动。伟大的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他那里,艺术绝对不是任何层次上的享乐的工具,虽然艺术可以带给受众各种美感,包括怡然、愉悦等,但决不是享乐。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9],“作者体验过的情感传染了观众和听众,这就是艺术”[10]。人类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会随着外界的引诱发生各种变化。所以,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情感情绪不会一成不变,会因为生活中一个小的诱因而改变故事情节与写作笔调,会因为故事的发展而改变笔锋与结局,会因为读者的阅读改进作品,或兼有之。艺术创作作为一个将作者的情感传递给受众并希望引起一定效果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行为,它本身是处于变化与改进之中,而不是像科学般有一定的步骤,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因此,艺术创作过程的不稳定性,作家情绪的变化性理应会导致受众在鉴赏之中的美感断裂,虽然这本身也是受众期待的受挫,但是作为艺术创作过程来说,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作为本质存在的断裂
  
  (一)美的断裂非被忽略的体验
  美的断裂是美的存在方式,它与“高峰体验”、“崇高体验”不是一回事。
  “高峰体验”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主要是指人进入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下的那种欢乐至极的感觉,仿佛如宗教中的皈依时刻[11]。高峰体验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转瞬即逝性,它不是永恒的,是人实现最高快乐的时刻,是自我实现的时刻。艺术鉴赏中感悟到的审美断裂感受中或许也有受众的某个方面的实现,但是,它与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却不是一回事。“高峰体验”是在心理层面的一种快乐,而非美的全景,而美却比高峰体验复杂,它传递情感。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崇高体验”和高峰体验一样,都是在审美过程中接受者体验的其中部分,它是相对于“优美体验”而言的。最早将“崇高”作为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术语提出来的是古罗马的朗吉弩斯,他有一本重要的著作《论崇高》[12],虽然大多讨论的是修辞学的内容,但其中倡导的文章风格的崇高对于美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启迪了后来柏克、康德等。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和政论家柏克,对崇高和美做了首次区分,柏克认为,崇高感的基础是一种“自我保全”,而美感的基础则是“社会交往”;崇高感具有着丰富的心理内容,它包含着众多的感觉,如快乐、苦痛、恐惧、欣羡与崇敬等,而美感则是在社会交往中引起的一种积极的快感;崇高的基本性质是可恐怖性,有力量的变形,而美的性质则不在比例,不在效用,不在完善或圆满,而是在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并不露棱角、身材娇弱、颜色鲜明但不刺眼、刺眼的颜色在变化中得到冲淡七个方面[13]。到康德,他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分析,崇高与美二者都是审美判断,都是无功利的,自身是令人愉悦的,但是也有着极大的差异。美涉及的是对象的形式,美感是直接的、单纯的、积极的,并且是可以在对象的形式中找到根据;而崇高则是对象的无形式、间接的,心灵受到巨大震撼的消极的快乐,并且崇高感纯粹是主观的,无依据可寻[14]。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通过与高峰体验和崇高体验的比较,美之断裂其实也是美,只是不像高峰体验或崇高体验那么震撼地被我们感觉到。高峰体验与崇高体验甚至还有优美体验等等,如康德所说,都是审美判断,只是依据给人不同的美感,不同的划分标准而区分的,而美的断裂是美的本质存在[15]。
  (二)美的断裂是美的本质存在。
  美的本质是什么?答案早在古希腊时代就给定了——柏拉图:美是难的[16]。所以,我们在此说美的断裂存在为美的本质存在并不是试图给美一个定义,而是对美的存在方式的思考。
  美是给人的一种感觉,美感即感美,是人在审美关系中产生的感觉。虽然人们经常喜欢将“真、善、美”这三个词放在一起讲,好像是三位一体一样,但是它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词语。“真”是指对事物的表达和判定与它的实质一致,通常是逻辑判断的语词,“善”则是一个伦理层面上的词语,有的“善”通过“真”可以达到,但是却与“美”不是一回事,甚至相去甚远。“善”是我们生活中的伦理追求,是人类生存与交往的永恒的、最高的理想,而“美”是审美对象通过主体与它的审美关系传递给主体的感受,与是否是“真”和“善”没有必然关系,甚至背道而驰。所以,美是有它自己独特性质的人的感受。
  美是这么独特的一种感觉,一种洋溢热情的活动,但是美不是永恒和延续的,真正的美的存在方式是断裂的。美不是通过逻辑推理或者道德判断就可以达到的,而是审美者步入一个物我两忘境界,即中国古代所言之意境,现在邹元江先生所强调的“非对象化”[17]的感悟领域。看似延续与永恒的美其实不是我们在审美的那一刻真正感觉到的美,而是一种延留,人一厢情愿停留在那个世界,自己臆造的世界。
上一篇:内容提要:本文从对“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探 下一篇:【内容摘要】丑是一个复杂的美学现象,无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