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接受美

2013-07-27 01:07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接受美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接受美学不
  

  [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接受美学不仅仅影响了美学研究,对文艺理论方面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也起了一定的扭转作用。文艺活动不再停留在创作的阶段,也衍生到接受者的层面,“期待视野”作为一个文学转向的界碑,将人们从创作者的维度带到了接受者的视角。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艺术活动创作者的审美差异造成了艺术价值实现的受挫,引发了处于不同角色上的不同人对于艺术品价值的不同估量。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期待视野”理论的理解,分析艺术作品在接受者的接受过程中 “美”的断裂的原因,并思考美之存在形态。

  [关键词] 期待视野;艺术接受;美的断裂

  Abstract: In the 1960s, the reception aesthetics was originated in Germany. This theory has not only affected the aesthetics studies, but also played a critical reversal role in the research on literature theory especially on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Cultural activities no longer remain at the creative stage, but also evolve to the level of the recipient. As a boundary mark to literature turnaround, the vision of expectation has made people think from the dimensions of creators to the recipient’s perspectiv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ision of expectation” of recipients and the artistic aesthetic of creators have led to the frustration in realizing the artistic value, and then they have also resulted in the different assessments on the value of the art among different peopl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mainly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fracture of “beauty” in the course of the reception by recipients, and discuss the existent forms of “beauty” through the theory on “vision of expectation”.

  Key words: vision of expectation; art reception; fracture of beauty
  
  一、期待视野与艺术接受
  
  在美学研究史上,接受美学是一个重大转向,就如法国当代画家米勒的《拾穗人》在绘画史上是对绘画对象的转变。美学到了接受美学阶段,开始将接受者(读者)提高到了文学理论、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艺术创作者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艺术品的出炉,而是延伸到了读者接受的领域。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早在姚斯提出“期待视野”之前,接受美学思想主要来自批判理性主义创始人卡尔·波普尔的观察理论与历史主义学派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卡尔·波普尔借助于他的观察,首次提出了“期待视界”的概念。波普尔举了一个瞎子在一个黑屋里摸一顶黑帽子的假设,瞎子是靠他心中的问题(如何找到帽子)与以前摸东西的经验。波普尔还在“期待视界”的基础上谈到“期待的失望”, “期待的失望”是观察否定了假设,这种“失望”会引发新的假设产生[1]。库恩主要是其“范型”理论,它“是想说明科学实践中某些公认的事例,包括定理、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系统在内的事例,如某一特定的前后一贯的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所提供的模型”[2]。“期待视界”与“范型”的概念,虽然都只是社会科学方面的新概念,但是其对接受美学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显著的。
  姚斯是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接受美学的主要创立者和代表之一,通过 “期待视界”,他将作家、作品、读者联系起来,并沟通了文学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姚斯最开始是引用了曼海姆和波普尔已经使用过的“期待视界”的概念。在姚斯看来,文学史上的作品之间的“相关性”“基本上是以当代和以后的读者、批评家、作者的文学经验的‘期待视界’为中介得到统一的”[3]。1967年,姚斯在康斯坦次大学作题为《研究文学史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的就职演讲,这次演讲使文学艺术的研究转向读者。在他那里,文学史是“读者的文学史”,认为“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是注定为这种接受者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只是作者赋予的,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增补和延伸的[4]。
  与姚斯同是康斯坦次学派的另一位重要的人物是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伊瑟尔对于接受美学的研究重点和姚斯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伊瑟尔同样强调读者的地位与作用,但是他是按照现象学的思路,特别是吸收了波兰哲学家、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现象学的著名代表英伽登的现象学理论。伊瑟尔提出了“召唤结构”,他将文学作品分为两极,作者的文本和读者的接受,二者结合才能构成文学作品,其中不确定与空白就构成了“召唤结构”[5]。伊瑟尔和姚斯的理论使艺术的意义由作者延伸到了读者,并且读者还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作者不再是植物标本,仅仅靠着萎缩的身躯吸引他人的眼光,而是一株株美丽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活的植物,与他的对象进行着生命的交流。艺术活动的过程不只是艺术家进行创作、艺术品诞生的过程,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有生命的轮回过程,艺术活动还包括受众的接受过程。艺术接受是艺术品经过媒介传达给接受者、让其进行鉴赏品评的过程。艺术接受既是对作家的辛勤劳动的打分,同时又促进新的艺术活动产生,是艺术品水平提高的重要阶段。就如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评论家萨特所说:“文学客体是一个只存在于运动中的特殊尖峰,要使它显现出来,就需要一个叫做阅读的具体行为,而这个行为能够持续多久,他也只能持续多久。超过这些,存在的只是白纸上的黑色符号而已。”[6]同样,姚斯也在他的《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在阅读过程中,永远不停地发生着从简单接受到批评性的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认识的审美标准到超越以往的新的生产的转换。”[7]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二、艺术接受中美的断裂
  
  在日常生活的艺术接受中,我们经常能感到美之不延续导致的欣赏受挫。当然,优秀的艺术的确存在,可是,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文学文本或是影视艺术经常会给我们“虎头蛇尾”的感觉。是什么缘由呢?仅仅是人类喜新厌旧、朝秦暮楚的情绪?
  (一)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受挫
  何为“期待视野”?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中有一个比较确定的界定:“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8]期待视野主要是在艺术鉴赏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这和历史文化底蕴、当代文化主流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期待不仅仅有个人的,也有社会集体的。
上一篇:内容提要:本文从对“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探 下一篇:【内容摘要】丑是一个复杂的美学现象,无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