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接受美(3)
2013-07-27 01:07
导读:例如千古名篇的《红楼梦》,姑且不看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只看曹雪芹自己书写的八十回,从贾府的衰落开始,作者的言辞仿佛就不如篇初写繁华的贾府
例如千古名篇的《红楼梦》,姑且不看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只看曹雪芹自己书写的八十回,从贾府的衰落开始,作者的言辞仿佛就不如篇初写繁华的贾府那样精雕细琢,所蕴含的情感也不如开篇般浓郁。世界名著《飘》的续篇《斯嘉丽》远不如前者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美剧《越狱》、《绝望的主妇》、
电影《哈利波特》系列等起初创下了较高收视率,以后却总感觉不如开初能给受众强烈的期待。这不仅是因为不同的作者给予读者不同的审美境界,而且也是一种对读者审美期待的挫败。人类的日常生活总是会在日久中感觉到一种疲劳,即所谓常言的“审美疲劳”,一个起初非常欣赏非常喜好的对象慢慢也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喜新厌旧可以说是一种人之本性,同时它也启迪着我们,美的存在不是永恒的。在审美过程中,我们不是一直能够感受到美感的,总是在短暂的瞬间,美与我们相遇,碰撞出火花,那种断裂性存在的程度决定了艺术作品给我们的美感的深度。
在一个美的境界存在的同时,给人以美感的事物给人的美却在隐退,这不是高峰体验,不是在浪尖上给人极度快乐的感觉,而是一种艺术交往中的美感的间断传递。
美是在审美关系里感悟到的,审美者的主观感情当然也对此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误认为美是永恒的也是情有可原之事。克尔凯郭尔曾在他的《引诱者
日记》里面说:“在美学的世界里,一切都是轻盈的、优美的、转瞬即逝的,只要伦理一出现,一切都会变得粗糙、生硬、出现没完没了的无聊。”[18]其实这就是人们在审美关系中由于伦理道德观念使其产生的误解。所谓永恒的美、持续的美,都是道德观念下披着“善”的外衣的美,可是,这是否是真正的美却难以言说。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结语
文学艺术鉴赏史上的巨大转折就是将作者作品的一元研究转入了一个更广泛的、更丰富的研究领域——读者。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向,引发了我们关于美的另一个视角的思考——接受者。从接受者的感悟感觉研究美,是一个新鲜的角度,也诱出了新的思考——美的断裂。美的断裂作为美的本质存在应该被予以正确的看待,美的断裂只是在审美过程中美感的强弱的一个正确的感受而已,断裂是存在于任何审美关系之中的。美的断裂不是否定了美,而是呼唤着真正的美,呼唤着鉴赏者、审美者欣赏领悟真正的美。正是美的这种断裂与不延续、非永恒,才使美是如此的可贵!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自然准则和理论体系.转引自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p43.
[2]库恩著,李宝恒,纪树立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科学出版社,1980.p8.
[3][4]H.R.姚斯 & 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p23
[5]伊瑟尔.本文与读者的交互作用.本文中的读者.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0.中译文载:上海文论1987(3).
[6]萨特.为何写作.见任蠡甫,胡经之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北京:北大出版社,1987.p94~115.
[7]姚斯.文化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见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p24.
[8]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332.
[9][10]托尔斯泰著,丰陈宝译.艺术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58.p148,p47.
[11]马斯洛著, 许金声等译.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6.p56.
[12]朗吉弩斯著,缪灵珠译,章安祺编订.论崇高[M].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一卷.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大学排名 [13]柏克.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编.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5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4][15]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6]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文艺对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p210.
[17]邹元江.论非对象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p44~53.
[18]克尔凯郭尔著.王才勇译.爱之诱惑[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p194.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