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可以说,经济价值的观念——消费至上的娱乐主义原则,已经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种强烈的文化影像或内在驱动力。社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资本逻辑、商品法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中,文化生产与工商业联姻,形成所谓的“文化工业”、消费文化。文化已经商品化,文化只有成为商品进入市场,才能被炒作和关注,而商品的价值已经不再是商品本身能否满足人的需求或具有交换价值,后现代主义时期消费更多的是商品“符号”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消费商品购买的不只是影像和符号,最终目的是感性满足后的快感和符号象征的时尚品位的获取。可以说,资本主义生产出的各种消费的影像与场所,从而导致了纵欲的快感。这些影像与场所,还混淆着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就是后现代主义“无深度”的消费文化的直接性、强烈感受性、超负荷感觉、无方向性、记号与影像的混乱或者似漆似胶的融合、符码的混合及无链条的或漂浮着的能指。
三、后现代艺术的特征:“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层次分明的差异消弥了;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艺术生产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还有,仅存一个假设:艺术不过是重复。”[5]
被视为后现代艺术始祖的杜尚,在1917年把小便器送到艺术会展展出,后又把世界经典名画蒙娜丽莎加上几撇胡须,他用荒诞、戏谑的表现手法,宣告他的达达主义艺术理念:艺术就是一切,一切皆为艺术。他不急不怒地向我们发问:艺术为什么要和生活是两样的?从而摧毁了传统学派对艺术的定义和概念,打破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否定所谓的高雅艺术。所以说杜尚的新思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影响,它影响着50年之后更多的艺术家打破常规,按照自己稀奇古怪的思维创造着他们认为的艺术,掀起了艺术上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60年代以及之后的偶发事件、表演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使得绘画转化成行为艺术,艺术从博物馆移入环境中,经验统统成了艺术。不管有没有美的形式,反正艺术成了一种行为、一个事件、一个姿态……形形色色,千奇百怪。凯奇的“无声音乐”:《4分33秒》,什么乐器都没有使用,头顶的风吹雨打声,观众的窃窃私语、戏谑甚至喊骂声就是音乐,最好的艺术。凯奇用他的方式告诉世人:对生活张开我们的耳朵,音乐无处不在,艺术无处不在。法国制造神话的大师——克莱茵,用沾满颜色的模特儿身体作画,引领先锋艺术的时尚。而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沃霍尔,他的名言却是:“我想成为机器,我不要成为一个人,我像机器一样作画。”。他创造的《玛丽莲﹒梦露的折页》,《100个罐头》……丝网印刷技术、复制、拼贴成的没有丝毫主体感受的东西也成为艺术。艺术家情感化艺术魅力的匮乏,已经到了直接震动感官的地步。这种现状正如杰姆逊分析的:主体零散成碎片,以人为中心的视点被打破,主体感性消弥化,创造的艺术也没有了一星半点的情感、情思与热情,艺术似乎成了纯客观的物。纯艺术被排斥,生活的过程,事件、拼贴、“戏仿”……就是“机械复制时代”(本雅明)的艺术,那么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也就彻底改变了。
如果说,杜尚等人的现代艺术是处心积虑地想让艺术挣扎出美的范围,还有让人去思考它的存在意义和社会价值,怀疑一切貌似合理实质荒诞的种种人设的标准和定义的话,那么后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合流,生活就是艺术的理念和实践,就使得后现代艺术支离破碎,一味地追求视觉冲击力和刺激效应,从而丧失掉了艺术感性的魅力(或本雅明的“光晕”),而完全走向了反艺术、反审美,甚至丑。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后现代主义可谓是泥沙俱下的潮流,是现代主义矛盾的产物。它的“极端反叛性”冲击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的矛盾,给人深刻反省,但它的破坏性也是很强暴的,所以应该辩证地看待。“后现代主义”只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杰姆逊也认为后现代主义并非人类的最终归宿,哈桑“解构”后还要“重构”(“破”后还要“立”),贝尔最后仍求助于“新宗教”,哈贝马斯要建构自己的“新理性”……虽然他们思想的乌托邦意味浓厚,但可以见出他们对人类更高层次的和谐生存状态的期盼。
虽然对“后现代主义”关注倍加,但总有一种力不从心、扑朔迷离的感觉。毕竟,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是根植于它自身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土壤上长出的一棵树,而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杂糅的混合体。所以说,我们只是少部分的重合了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而已。虽然我们没有西方式的“后现代主义”,虽然被中国学界讨论的沸沸扬扬的诸如中国是否进入后工业时代和消费文化时代仍是问题,但不可否认的事实和现状是中国的确出现了许多暗合了西方后现代社会文化的现象。然而,对于中国的这种现状,我更倾向于把后现代理解为一种态度,一种文化氛围,或如利奥塔所言的是“一种情绪”,也许更准确地说,是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变迁形成的一种心灵状态——求异,反叛、颠覆、解构、反传统、不确定性、多元化……
我们可以紧跟时代理论前沿,但没有必要全盘照搬,盲目地或错觉地认为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后现代,消费主义社会,我们也进入了。有了清醒地认识和定位之后,研究后现代主义至少可以对于我们社会文化的一些弊病做到防微杜渐,也许真能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2]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增补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第374页,第374页。
[3][5] [英]迈克·费瑟斯通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2002 年,第1页,第11页。
[4] 【美】杰姆逊(有的翻译成詹明信):《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