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物主义的主观论研究论纲 [内容摘要] 美(3)
2013-08-02 01:05
导读:遗憾的是,马克思这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当代美学界始终没有得到学人们应有的正确阐明和深刻揭示。 审美价值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当
遗憾的是,马克思这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当代美学界始终没有得到学人们应有的正确阐明和深刻揭示。
审美价值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当人一般的、显现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且建立了一种客体与主体的统一关系时,呈现为一种正向审美价值,而没有达到这种统一关系,就相应呈现为一种负向审美价值。当人特殊的、潜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并建构了客体与主体的统一关系时,呈现为另一种正向审美价值,而没有达成这种统一关系,就相应地呈现为另一种负向审美价值。审美实践的不同表现类型必然决定审美价值会呈现不同的存在形态。
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是说,人作为审美主体认识它,反映它,它存在;不认识它,不反映它,它仍存在。区别仅在于:你认识它,反映它,它就会由一种客观事实再变成一种事实,从而对你产生作用,发生影响;你不认识它,不反映它,它就不会由一种客观事实再变成一种心理事实,从而对你没有意义。有人否认审美价值的这种客观性,认为审美价值是客观的,它就应对所有的人都适用,具有同等意义,可是为什么事实并非如此甚至截然相反呢?这种观点站不住脚。
众所周知,审美价值内含于客观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价值来谈审美欣赏,如何不陷入一种盲目、虚假和空洞的境地呢?第二,他们大都只是从审美想象,从审美感受、审美体验方面来揭示审美欣赏,把握审美欣赏,没有从审美想象与审美抽象,从审美感受、审美体验与审美判断、审美评价的辩证统一关系上来认识和把握审美欣赏,这样,他们的理论就不免显得片面,显得肤浅。缺乏一种辩证的思维与眼光,任何人都无法最终全面和深刻地把握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六、美感
美感,也叫审美感情,它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过程中通过审美对象感受和体认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产生的一种感情上的激动与共鸣,上的兴奋和满足,精神上的欢畅及自由。本质上,它是人生的幸福体验。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美感不是一种认识,一种对审美对象的再现、反映或模写,因而它不是一个认识论的命题或概念。中国当代长期流行的那种“美感是对美的反映”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不能接受。
美感是由 这种认识,由这种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所激起、所引动的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感情或态度,是一种心理上的反应,灵魂上的震动,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因而属于一个 心上的命题或概念。马觉民讲:“美感就是一种感情,而且只是一种感情。”(10)马觉民的看法是正确的。
并且正缘于此,美感才非凭空产生,它以认识, 以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为基础。庄志民讲:“一旦有所体验,美感就迅速萌发了。”(11)庄志民的话就明确揭示了美感是人作为审美主体进行、实施审美感受、审美体验的伴随性反应或“派生物”。
但美感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美感一旦产生后,它又会反过来驱动和加强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欣赏,使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想象不断飞腾、不断跃迁、不断深化。
美感不止于一种精神愉悦,它具有丰厚的内容和深刻蕴含。美感源自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价值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如上所述,审美价值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所以,美感本身也就必然会相应地呈现出一种丰富多样、千差万别的特点和面貌。具体地说,当人一般的、显现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并获致一种客体与主体的统一关系时,人作为审美主体面对这种正向审美价值就感到愉悦,感 到可亲可爱;当人一般的、显现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但遭受失败,人作为审美主体面对这种负向审美价值就感到滑稽,感到可笑可喜;当人特殊的、潜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并大获成功时,人作为审美主体面对这种正向审美价值就感到仰慕,感到可钦可敬;当人特殊的,潜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但遭受惨败时,人作为审美主体面对这种负向审美价值就感到惊骇,感到可叹可悲。叶朗先生主编的《现代体系》一书中讲:“审美愉悦不仅仅是和谐感,也有不和谐感。审美愉悦不仅仅是快感,也有痛感。审美愉悦不仅仅是喜悦,也有悲愁。”(12)这种观点鞭辟入里,全面而深刻。但同时也应承认,因为审美价值来自审美实践,而审美实践在方向上,在整体趋向上都在于肯定人,确证人,即使出现了某种否定的情况,那也在一种表面的否定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肯定,所谓“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所以,从根本上,从总体趋势上,由审美实践而来的审美价值所激起、所引动的人作为审美主体的美感就必然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与欢畅,或者说,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与欢畅构成了美感的基调或主旋律。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美感召唤人生,激昂人生。人的自我伸张、自我实现可以给人带来美感, 一种精神上的欢畅和自由,而这种美感,这种精神上的欢畅和自由一旦在人那里反复获得多次,它就会在人的思想里、心理上不断积淀下来,凝定下来,从而把人的这种自我 伸张、自我实现变成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形成一种强烈而巨大的人的自我伸张、自我实现的倾向或内驱力,最终使人召唤生命,激昂生命,迷恋人生,积极地生活。蒋光慈的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中有段人物对话:“曼英对李尚志说:‘我得了病,以为是梅毒,我到了吴淞口,准备投海去,可是当我见到了朝阳,感到田野的风,我突然觉得生的欲望从我的 体内奔放出来。’”曼英的话,正生动和深刻地揭示了美感与人的生命的这种内在固有的联系和关系。
七、美
美是什么?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吕荧讲:“美是人的意识。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二性的现象。”(13)“美与好,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评价,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14)深思的唯物论者吕荧的这种美学观点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在中国当代开了唯物主义的主观论美学研究的先河。
黄眠在《美是审美评价:不得不说的话》一文中讲:“列宁在《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中,说到我们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的反映。假如这样说,我们也可以说美是人对于 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评价。”(15)这一观点也是正确的,是对吕荧美学观点的一种积极肯定和大力支持。
最近,邱紫华讲:“我们的观点是:美的问题是认识论的范围所探讨的问题,美是人们对外界事物感知后的一种观念和情感反映或情绪判断。”(16)邱紫华在九十年代末重提美是人的一种意识的唯物主义美学 观点,显然难能可贵,有其更为重要的宣示性和引导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