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 ——唯物主义的主观论研究论纲 [内容摘要] 美(4)

2013-08-02 01:05
导读:但进一步讲,美作为一种观念、意识的具体、深刻内涵是什么呢? 美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价值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由此,弄清了 审美价值,这一

但进一步讲,美作为一种观念、意识的具体、深刻内涵是什么呢?
美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价值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由此,弄清了 审美价值,这一问题自然就容易解决了。
如上所述,审美价值是客体与主体——人之间的统一关系。审美价值的这一特定内涵,必然从根本决定了,如果审美欣赏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一种自我欣赏,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那么,美作为一种人作为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审美观念对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所内在固有的审美价值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它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由审美对象确认自我,评判自我,从而这种关于审美对象的意识,就只能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 一种自我意识。
美作为审美主体的自我意识同样具有不同的形态,即优美、喜剧、崇高和悲剧等。当人一般的、显现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并 建立了 一 种客体与主体的统一关系时,人作为审美主体面对这种正向审美价值就给予它一种优美(阴柔之美)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当人一般的、显现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但遭致失败时,人作为审美主体面对这种负向审美价值就给予它一种喜剧的审美看法、审美判断;当人特殊的、潜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并达致一种客体与主体的统一关系时,人作为审美主体面对这种正向审美价值就给予它一种崇高(阳刚之美)的审美认识、审美反映;当人特殊的、潜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但蒙受惨败时,人作 为审美主体面对这种负向审美价值就给予它一种悲剧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审美价值的 不同存在形态,必然决定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会相应地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面貌。
美作为审美主体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主观的,但 并非唯心的,它来自客观,是对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的认识和反映。美的这 种本质特点,必然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不仅随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而且始终与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休戚相关,紧密联系。中国当代那种动辄认为美是人的一种社会意识的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的 看法是缺乏具体分析的,是错误的,对吕荧的美学思想我们必须重新认识。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朱狄先生曾指出:“在不否定‘第一性质’的基础上 否认美是一种‘第一性质’就很难和主观 唯心论划等号。”(17)“在上的唯物主义和美学上的客观论之间,在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和美学上的主观论之间并没有一种必然的联系。”(18)朱狄先生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的话切中肯綮,发人深省,实乃洞见。
黄眠先生讲:“列宁说感觉是人对外在世界的主观反映,为什么就不能说美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的把握呢?我认为只抓住上的教条,对上的问题是不能解决的。我们承认美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的反映,并不是说美没有客观性。”(19)黄药眠先生的话言词恳切,语重心长,同样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封孝伦先生讲:“讲到人、人的意识、人的情感意志就是唯心主义吗?恐怕不能这样说。人有意识,有情感欲望,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忌讳谈人的意识、精神、情感,它只是坚持人的精神,是由人的物质存在产生的,决定的,而不是人的精神产生人的物质。因此,它很明白,人的精神内容时时处处受到人的物质存在的制约。按照这个关系来谈人和人的精神,就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而且可能是辩证的唯物主义。”(20)封孝伦先生的话为确立我们这种美是人的意识的观点更是澄清了 一些重大的思想理论是非,在当代美学界具有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的特殊深刻意义。
美是人的社会意识是一种唯物主义的主观论美学观点。而作为唯物论者,建构这样一种唯物主义的主观论美学科学体系,不就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必然的,也是一个神圣的选择吗?
                

;


注释:

①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4年9月第1版,第133页。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②③④⑦⑧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第38页,第97页,第97页,第97页,第125页,第97页。
⑤《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0页。
⑥《列宁选集》第4卷,第453页。
⑩《美学文摘》第4期,重庆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29页。
⑾庄志民:《的奥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一版,第26页。
⑿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第232页。
⒀⒁《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400页,第533页。
⒂⒆《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3期,第11页,第12页。
⒃《文艺研究》,1999年第6期,第11页。
⒄⒅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第193页,第232页。
⒇《新华文摘》,1995年第11期,第40页。
;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上一篇:摘要: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受道家和玄学思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