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这种观点从人的形上追求、历史考察和心理流程等方面对美学研究的对象进行定位,注意到了美学在人类生活中的不同层次性,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第六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以叶朗、蒋培坤为代表。他们都认为人类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叶朗认为以审美活动来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要突破以往种种观点的狭隘性,把美学研究的天地拓展得更宽一些。同时又认为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有着无穷多的侧面,但最重要的构成其现代美学体系的有八个大的方面,而最为核心的是审美心理学、审美艺术学和审美哲学。[14]蒋培坤认为,当代形态的美学理论应该是探索、研究人类审美活动各个方面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美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因此,不能从诸如“美是什么”这类关于美的先验定义出发,而要从最简单、最基本、最确定的事实出发,从对审美活动的分析来展开美学的学科体系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当代是由思辩走向实证,由分析走向综合,由一般认识论走向实践本体论,在实践基础上把上各主要美学学科形态集合、统一起来。这就要首先实证地考察人类活动的发生和历史展开,进而对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产生出美和美感,以及中的审美,人自身的审美化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15]毫无疑问,美学就是研究审美活动的,以人类的审美活动为对象,大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审美活动有什么性质和特点,与人类的其他活动有什么关系尤其是与非审美活动有什么不同等问题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第七种观点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命或生存或存在。以杨春时、潘知常等为代表。他们承认审美活动是美学的研究对象,但与以往对审美活动的理解有着根本的不同。审美活动是一种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同时又超越于实践活动的超越性的生命活动。[16]美学即生命的最高阐释。美学即关于人类生命的存在与超越如何可能的冥思。也意味着:美学必须把目光集中在审美活动与人类生命活动的关系上,集中在对作为生存方式的审美活动的本体意义上,存在意义、生命意义的诠释上。它不去追问美和美感如何可能,不去追问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如何可能,也不去追问审美关系和艺术如何可能,而去追问作为人类最高生存方式的审美活动如何可能,并且围绕这一追问,建构超美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生命即审美,审美即生命。[17]
把审美作为人的最高本体、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注意到了审美活动具有着理性和非理性等特点,这是该观点有别于上述观点重要之处。这对美学研究的深化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是美学更好地干预生活、回应时代需要的表现。
第八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近年来,随着的发展、经济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开始以消费规模的大小来衡量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显然那种只重形上追求的、“孤芳自赏”的精英美学受到了冷遇。为了促进美学的转型、消解形而上追问、适应时代的需要,有大批学者将美学的研究对象普泛化为文化活动即审美文化。[18]
从本质上讲,美学是生活之学。干预生活、美化人生、引导人类的实践创造活动、追求美好的未来、推动人类的进步是美学的天职。“文化”本身就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产品”,是人类的特性之一,是人类生命创造的确证。也就是说,“文化”就是人类不断进行审美的结晶。由此审美和文化具有极大的一致性。尤其是当代生活的高度文化化、审美化,更使人们领略到美学走入了生活。当然,把美学泛化为审美文化有着对美学失去定性的倾向。
以上观点各有其道理,但其中的优劣也是不言而喻的。把美学界定为艺术或美感,似太狭窄。把美学的对象限定为美,这个“美”又是不准确的,范围十分模糊。把美学对象规定为生命活动或文化,似又太宽泛了。在我看来,将审美活动、审美关系或以美感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规定为美学的对象,似乎更符合实际些。不过,还应作更深入的研究。美学的对象应该是审美活动,而且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理性和感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过程。而这一活动或过程集中地体现在艺术中。
二、关于美的本体问题研究
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主要是围绕美的本源即美从何而来的问题进行。80年代美学大讨论虽然继续围绕50年代的美的本源问题之外,但已开始转向美的本体问题。尤其是经过马克思《1844年手稿》、主体性和艺术本体论的探讨及其深入,美的本体问题已成为不可避讳的事实。这就是美的根源决不等同于美的本体,正如人是什么和人从何而来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一样。80年代末和90年代,美的本体成了论争的焦点,美学界十分活跃,目的是消除中国当代美学存在所谓“无根性”的症结,为中国当代美学走向成熟寻找更为坚实的基石。下面我们顺着这50年关于美的本源的几种主要看法及其转向美的本体问题的论争来进行简略回顾。
首先来看看关于美的本源问题的论争。就时间来看,这一论争大致为50年代至80年代初。又可分为两大阶段即50年代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中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阶段,就其性质来说,基本上是对50年代大讨论的继续,同时也出现了新的趋向。
①蔡仪的绝对客观论。他一贯坚持美是典型,美在物自身的观点。他认为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19]。美只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不依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没有人也存在着美(如自然美)。美感就只能是美的反映。[20]他对马克思《巴黎手稿》虽持否定态度,但通过研究和论争,在某些表述或提法上有了不同。例如,将“美是物的属性”就改为“客观事物有美的属性”[21],然而这种修补对其整个美学体系无多大改进作用。以至这一美学体系终究与美的本体论无缘。
②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他们主张“美即观念”,[22]美就是美感,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高尔泰认为人的心灵是美之源泉,客观的美并不存在,同样,超越美感的美是不存在的。[23]经过对《手稿》的研究,高尔泰的观点又有了新发展。他认为美学就是人学,美的哲学就是人的哲学的一部分,是人的哲学的深层结构,所以研究美就是研究人,美学的根本目的是认识人,揭示人的丰富性。又由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是自由,所以美是自由的象征。[24]所谓自由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必然性的把握或驾驭。美的形式是自由的信息,是自由的符号信号,或者符号信号的符号信号,即所谓象征。这里可以看出,虽有着美的本源在于心灵的主张,但已有了从实践观点出发去严肃地探讨美的本体的端倪,以致与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构成了真正的互补的张力结构,并开始有突破“积淀说”的理论意义指向,对90年代的“美学转型”有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