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 容 提 要: 本文从研究的对象、美的本源和美(4)

2013-08-21 01:08
导读:其次,为了推动中国当代美学的深入发展,大多数人对实践美学棗中国当代美学的最高形态,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怀。认为实践美学本身并不存在问题,

其次,为了推动中国当代美学的深入发展,大多数人对实践美学棗中国当代美学的最高形态,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怀。认为实践美学本身并不存在问题,而只是具体的某一形态有问题如实践本体论美学。那种认为只要“超越实践美学”,美学就有前途等观点,都只是对“实践美学”本身的误解。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关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美学的辩证关系的把握的片面性。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其它美学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把实践观的引入美学研究,为美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本质上就是实践美学。“实践”在马克思看来,是完整的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是理性和感性、社会性和自然性、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实践作为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又区别于上帝的标志。正是实践才使人生活在既现实又超越现实、既是动物又超越动物的那种“天人合一”的高度自由的境界中。从这一意义理解,实践含有并规定了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实践是本体意义上的生命存在。没有实践,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而只有动物式的、本能式的生命。在此我们可以说“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具有同等意义。不过,那种以“生命美学”,“生存美学”或“超越美学”等对人的个体感性生命和存在的片面抬高,并认为唯有如此才是对“实践美学”的补充或超越;以至于将个体的“生命”、“存在”等规定为美的本体,是比“实践”更具有优先地位的,是美学的起点等。这些看法显然是值得商榷的。不过,这对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的探讨和深入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

同时,还有一些认为实践美学是当代美学发展的障碍,应将其抛弃,另起炉灶,提出虚无美学(颜翔林),否定美学(吴炫)或干脆认为“美只是一种手法”(赵汀阳)的美学取消主义。当然也有一些从中国古典美学中吸取营养,提出了境界美学(陈望衡)、和谐美学(周来祥)、意象美学(叶朗)和和合美学(张立文)等。总之,90年代出现了多元取向。这种多元化为当代中国美学走向更高更新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储备。

综上所述,在新中国这五十年里,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一门“显学”。同时也应看到繁荣的背后潜伏着危机。危机有来自整个学术研究方面的问题,更有当代美学研究自身的失误。在我看来,当代美学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西化倾向”:过多地依赖西方理论的规范或定准,认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化就是“西化”。二是“功利倾向”:尤其是50年代和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决乏对美学学科性质的正确认识,以至于将政治问题、哲学问题直接套用道美学上。三是“准宗教化倾向”:将美学研究作为“济世”良方而万能化。[34]四是“泛化倾向”:美学本身是严肃的,神圣的。但目前有一种作为大众消费的“快餐”而四处泛乱之势。所有这些都有待于美学同仁共同努力加以解决,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下,认真反思传统美学,建构起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体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注释:

1、洪毅然:《新美学纲要》(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2、参见 洪毅然《美学论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

3、 《美学问题讨论集》(第三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329页,第316-317页。

4、 《美学问题讨论集》(第六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年版,第45页,第22-23页。

5、参见马奇《论稿》(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17页。

6、参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75、275-276、114页。

7、参见蒋孔阳《美和美的创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10页。

8、参见《文史哲》(J)(济南)1986年第一期,第48——49页。

9、参见高尔泰《论美》(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10、参见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11、参见《美学的对象与范围》一文,见《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2、参见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导论部分)。

13、参见蒋培坤《活动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出版社1988年版(绪论部分)。

14、参见潘知常《诗与思的对话》(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7页。

15、参见《学术月刊》(J)(上海)1992年第11期潘知常的《建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一文。

16、关于“审美”的含义,学界分歧极大。但有可能成为美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17、参见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38页。

18、参见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37页。

19、蔡仪《<学椪苎手浮—>初探》见《美学论丛》第三期(J),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20、吕荧《美学书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117页。

21、高尔泰《论美》(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第34——36页。

22、《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45——72页。

23、《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12——368页。

24、参见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98、164页

25、参见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2——403页

26、关于蔡仪美学思想的评价问题十分复杂,关涉到对美学研究的深化。如果从科学主义思潮方面来考察中国当代美学,蔡仪美学的地位是十分高的,但遗憾的是这方面工作还未展开。整个美学研究目前还仅囿于人文(人本)方面。

27、实践美学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的流派,并不是一个有着严格意义的团体或学派,而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本文中的运用有的是宽泛的或全指的,也有的是特指李泽厚的实践美学。遭到责难的,矛盾重重的,则是后者。

31、尤其是《美学四讲》(M)(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版)中有关文章。

32、参见蒋孔阳《美学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上一篇:摘要: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