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 总之,要揭示审美欣赏活动的性质、特点、本质和规律,就必须象马克思那样先行确立审美实践,揭示审美实践的本质、特殊性,这是进一步科学地解释审美欣赏的前提或基础,也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系统建立的内在必然要求。只有通过确立审美实践,从而从审美实践出发正确地揭示了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特殊本质即审美价值,审美欣赏的内容问题才能最终落在实处,有关审美欣赏的理论也才能由假想最终走向科学。否则,你尽管可以提出一些审美欣赏理论,特别由于对学的引进、借鉴、运用和实践等,你可以提出一些有关审美欣赏心理的思想或理论,但所有这些思想或理论都会由于缺乏审美价值这样一个根本的客观基础做依托,做支撑,从而都不能不沦落到一种凭空玄谈和空洞无物的境地,不会拥有一份真实意义!
三
美是什么?迄今为止,人类没有能够正确地解决和回答这个问题。
如何对待这个问题?
柏拉图讲:“美是难的。”这是说,美是什么的问题是难以理解和回答的。莱布尼兹说:美是一种“我说不出来的什么”。歌德认为,美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美是费解的,它是一种犹豫的、游离的、闪耀的影子”。托尔斯泰讲,什么是美的问题“是不能加以科学说明的”。由于解决和回答美的本质问题诚如这些智者、贤人所说的让人犯难,使人们大伤脑筋,感到高深莫测,神秘费解,所以,在20世纪的世界美学界,在对待解决和回答美的本质问题上,逐渐出现了这样两种基本倾向:一是丧失了应有的自信,从而有意无意地抛开了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比如,在20世纪初,西方很多学者、美学家就把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一个理论上无法解答的问题而放弃了,认为“注定具有悲剧色彩”。在20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美学界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比如丁枫就曾讲:“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几千年聚讼纷纭。这种事实本身就在说明,这个问题在美学中早就应该悬置起来。”⒃一是索性否定美的本质问题,认为美从来就没有什么统一的本质,美是什么的问题是一个伪命题,是不能加以证明的,在此基础上,进而否定美学,反对美学,认为美学的存在没有意义。比如,以维特根斯坦、莫里斯·韦兹为代表的西方当代分析美学,就坚决否定美具有什么统一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否定美学,反对美学,质疑美学存在的“合法性”。还有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解构主义等也都不约而同地否定美的本质研究的必要性,认为美学研究殊无意义。在中国当代,家赵汀阳持类似观点。他认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不恰当的,它的整个思考方向是成问题的”⒄,“美学不可能是一种理论”⒅。他主张,应该“放弃作为一个学科的所谓美学”⒆。我以为,这两种基本倾向都是非常错误的,也相当有害。
第一种倾向放弃了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实际上就等于把美学置于一种学科性质永远无从确定的尴尬境地,这会使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变得更渺茫,更艰难,更遥遥无期,因为正如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朱狄所讲:“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对美的本质下定义也就是对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作出规定。”⒇
第二种倾向则是一种完全无视实际的主观看法,也透露出一种对、人生的不负责任。难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大量地进行着实践、审美欣赏,存在着审美事物、审美现象吗?既然审美实践、审美欣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量进行,审美事物、审美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它们都不以我们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那么美是什么的问题怎么可能是个伪命题,是不能加以证明和解释的呢?而反过来讲,如果美是什么的问题是成立的,是可以加以证明和解释的,那么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怎么可能是不恰当的,美学怎么可能不能成为一种理论?“美学是人学”,“美学是人生哲学”。美学就是通过研究审美活动,从而从形而上的高度或意义上为人的生存提供根据和理由、理想和信念、精神支柱和感情寄托等等。并且正是在这个根本的意义上,美学才“是一种人文思想的创造,是一种人文精神家园的营造”(刘恒健语),也从而,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才是当之无愧的,是无可替代的,美学存在的“合法性”及其伟大意义都毋庸置疑!而否定美学,反对美学,使人们失去来自美学理论的丰富滋养、理性规范和科学,就必然会使人们失去对人生的崇高信仰和伟大理想,失去对人生应有的一份特别的清醒和高度的自觉等,如此以来,怎么可能算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的负责态度呢?
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正确地对待美的本质问题,从而把美学进行到底!
一、承认美的本质问题,相信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具有自己共同的特性或本质。承认美的本质问题,一方面,我们才能进而去认真地研究它,深入地探讨它,另一方面,也就实际地承认了以美的本质为主要研究对象或内容的美学的存在是有其现实基础和客观根据的,从而美学应该也必然成为一门科学,一种理论。
二、坚信美的本质问题是能够加以科学解释和正确回答的。在解释和回答美的本质问题上,我们要抱有坚定的信念,相信人类的智慧。中国当代功勋卓著的科学家钱学森就讲:“什么叫美?这问题恐怕比形象思维更复杂。但它不是神秘的,是一定能搞清楚的。”(21)相信,只要我们扎实研究,不懈努力,勤奋工作,百折不挠,我们就一定能够一步步地逼近美的本质,并最终撩开它神秘的面纱。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甚至可能我们付出一生,到头来却不过是个错误。但所有这些又有什么特别的呢?博克讲:“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
三、在解决美的本质问题上转换思路,改变方法。时下人们普遍认为美是客观的,是客观事物的属性、特点、价值或意义等。实际上正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主要形成的这种以蔡仪、李泽厚、刘纲纪、蒋孔阳、周来祥等为代表的“客观美学”,才导致了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在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逐渐患上了象戴茂堂所讲的对现实生活缺乏反应能力的“痴呆症”,出现了象郑元者所讲的难以举步前行的“高原现象”。我想,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或扭转美学界目前所面临的这种十分难堪和极为窘迫的局面,切实解决和回答美的本质问题,就必须转换思路,改变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坚决而果断地把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人们所否定了的吕荧的美学思想重新复活起来,再生起来,坚持“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正确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认审美实践,并通过审美实践揭示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特殊本质——审美价值,从而把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所反映和评价的客观具体内容真正落到实处。我想,如果我们循着这样一个崭新的思路来重新思考和回答美的本质问题,建构美学理论体系,那么我们在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上就一定会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而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最终实现中国21世纪美学的伟大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