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摘要:怪诞是与优美、崇高、悲剧、滑稽并(3)

2013-09-07 01:05
导读:在马格里特作为哲理思考的答案创作出来的画中,最著名的要数“这不是烟斗”与“画笔画不出雕像”。 作于1928年的《徒劳的尝试》中,画家正在执笔画

在马格里特作为哲理思考的答案创作出来的画中,最著名的要数“这不是烟斗”与“画笔画不出雕像”。
作于1928年的《徒劳的尝试》中,画家正在执笔画一个女人,可这个女人并没有出现在画布上,而是站在画家对面,与画家一样是一个真实的三维立体的人。画家可以在画布上用笔画人,但无论画得多么真实,这个人物在物理本质上永远都是二维的平面的。这幅画实际是对“画笔画不出立体对象”这一事实的陈述,尽管这只是一种简单的事实,但是用绘画语言对其论证,马格里特是第一个。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马格里特这一绘画式哲学思辨,不仅给企图画出事物立体属性的“立体主义”迎头一击,而且也为读者带来了诸多意想不到的诗情画意哲思美念。
马格里特图解哲思的画法造成了不少怪诞形象,除了 “画家画不出立体的人”外, “只见脱帽行礼
而不见礼貌”也是比较突出的。《事物的课程》插图中有一组三连幅的图解:一人脱帽行礼;连帽子带脑袋 一块 摘下举起;戴帽时戴反了,脑袋朝上成为帽桶帽桶朝下成为脑袋。按照马格里特传记作者盖伯利克的说法,马格里特的这件插图是为了说明心理学中一个极为麻烦的视知觉心理定势问题。马格里特认为,如果人们想知道一个对象有什么意义,当他带着这种探求的目的去看这个对象时,他的视觉就只会看到它想要看到的东西,而看不到对象的本身,就像只会看见别人脱帽举起而看不到脸在何处一样。(8)在大多数人的经验中,脱帽举起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一种礼貌形象,只要有了这个动作形象,人们就认为是有礼貌。其实礼貌的核心是行礼者面部的亲切尊敬的表情,但是却被人们当作末节忽略了,即使是脸部反转向上,人们也注意不到。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白色卡片》是马格里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画中描绘一女骑师骑在骏马上,在稀疏错杂的大树中间穿行。画家故意搞乱了人、马与大树的透视关系,在三棵树前,他让马首和人挡住了树,真实地体现着前显后遮的焦点透视规律。在另一棵树前,他却让本来是前面的马,出现在它身后树的后面,让两棵树之间的间隙挡住马身,又背反了前显后遮的焦点透视规律。结果,给欣赏感受中造成了极大混乱,凡是前显后遮的部分,人们感到那是现实,凡是后显前遮或者是实显空遮的地方,人们又感到那是幻觉。这又是马格里特对一个哲学问题的拷问——艺术影像与现实经验到底是什么关系。
《突显》一画有1930年与1948年两个版本。如照像一样逼真的 女性裸体,被裁成头部、乳部、会阴部、膝盖、脚部五段,装进大小不一、 长宽比例不一的五个木制画框里,并按照人体的这一客观顺序上下排列起来。由于视知觉的整合作用,初看时,会感到那是一个裸体女人,站在一排大小不一的窗口后面。但这种知觉并不稳定,感受很快发生变化,开始怀疑这是被分割成几截的人体。自古至今,人们都会把画像装在画框中,而且在视觉中,画框会将框中的艺术世界与框外的现实世界划出一个清晰的界限。可是当画框以马格里特的这种方式排列时,画框却成为透露现实的窗口,画框里的艺术世界变成了现实世界。也就是说,有时我们会确信框中只是画家描绘的一张脸一双膝盖一双脚,有时我们又会感到它们是现实中某个女人的脸、膝盖和脚。马格里特通过这幅怪诞画,探索和表现了一个哲学问题:审美中,艺术之窗与现实之窗是如何转换的。
《听音堂》中,房间里搁置着一只向外膨胀得塞满四壁的大苹果,到了《美丽的现实》中,这只苹果已长得比房子大得多,房子只好建造在这只苹果上。现实世界中,人们对事物大小的判断,都是靠事物之间客观的数量关系作标准,仅对单一对象的夸大夸小,并不会改变其在欣赏者眼中的大小。马格里特正是通过改变苹果与房子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表现苹果之大的。画面对苹果对房间都做了最为真实最为精细的客观再现,只是两者之间的大小比 例被画家不动声色地缩小了许多倍,因而我们才会感到一个最真实的苹果比一个最真实的房间更大。通过改变两个对象之间的比例关系创造“巨大”艺术对象,是马格里特许多作品反复成功运用的一条艺术规律。当然他创造的这些“巨大”艺术形象,也没有逃脱作为哲学观念示意图的命运。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四 人物表情动作缺失
绘画中,人物内在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要靠外在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表现出来,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从来都是人物画家研究与描绘的重点,但马格里特显然是个例外。除了《巨人时代》、《被征服的读者》、《食鸟的女孩》等个别作品之外,他在面部表情及身体动作的描绘方面几乎是个空白,他是美术史上最奇特最另类的人物画家。
在马格里特的怪诞画中,没有表情的人物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面孔的人。《征服者》的男人脑袋是木板,木板上画着提琴音箱上“S”形出声孔花纹。《快乐的原则》里的男人长着一个圆形的有强烈自炽光的脑袋。《午夜的婚礼》木架上摆着的男人脑袋脸背向观众,金发女人面向观众,但脸部是一个空洞。《伟大的战争》的两个变体画中,一女人被花遮着了面孔。一个男人被苹果挡住了五官。还有《火焰的回归》那样戴着黑色脸罩的,有像《情人》那样用布将脑袋蒙住的。马格里特描绘的这些无面人、遮面人、蒙面人形象,据说有两个来源,一是当时电影中经常出现蒙面遮面的人物,马格里特深受这种电影的影响。二是对自己母亲当年淹死情状的回忆,母亲被捞起时脸被睡衣包了起来。(9)
另一类是有面孔但无表情的人。马格里特人物画中虽然有不少面部清晰,但是却沉静似水五官木然没有表情。如《黑色魔法》中,一裸体女人上半身是天空的浅蓝色,下半身是大地的土黄色,她的眼睑下垂,五官自然放松,对自己的处境和遭遇没有任何情绪反应。《记忆》中一女人头部面部描绘逼真,右脸蛋上有一大片鲜血,但也没有任何表情。同样,《生命的创造》中面对着蒙头人的女人,《暴露》中全身长满了木板纹的女人,《戈尔孔达》中站在天空里的黑衣礼帽男人,《透明的房子》中后脑勺上长着面孔的男人,也都一样的面无表 情。这些人物中最惹人注意的,是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双目紧闭不抬眼皮的形象。如《雕像的未来》中那个脸上长满云朵斑皮炎的男人,《困境》中的开枪自杀者,《他不是演讲者》,《黑夜内涵》中那黑衣行走的男人,《梦想》中的裸女等等。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达利也是以描绘人体为主的怪诞画家,他的人物表情非常强烈,特别是狰狞的笑更是让人恐怖震撼。《内战的预告》中的那个人物就有典型的达利式狰狞的笑,他口唇鲜红如血,三颗尖利的獠牙从嘴唇里呲露出来。《凄惨的游戏》中,被割去睾丸的男子眼睛瞪得如同雪亮的铅球,小小的黑色眼珠突暴出来,一张大嘴惊骇而愤怒地半张着,露出长而白的牙齿,满脸都是凶恶的笑。《欲望的诞生》中,男人正站着和一个翼装的女人拥抱,他的眼睛死死盯住这个女人,贪婪凶狠的大嘴笑着,露出满口牙齿。《与达利相比,马格里特怪诞人物画的表情缺失显得特别明显。
上一篇:摘要:电影自1895年经卢米埃尔兄弟之手问世以来 下一篇:没有了